用时一秒,第2辆车用时为三秒,每辆车向后延迟两秒,以此类推。
每个绿灯时段114秒,一条车道最多通过10辆车,4条车道最多通过40辆车,这还不算那些走神的低头看手机,浪费时间的。
我们按照最低驶入车辆50辆,最高驶离车辆40辆计算,每个红绿灯周期都会滞留于10辆车。
到最高峰时段,滞留车辆最低也能达到100辆以上,自然而然车辆就排成了长龙。
直到驶入车辆慢慢减少,驶离车辆高于驶入车辆时才会缓解,最后进入平峰期,堵车才会下降。
因为该路口接近立交桥,一直是城市堵车的重灾点。
后来这个路口的主干道取消了左转车道,只保留支线道路右转。
使红绿灯周期由4分钟缩短到三分钟,通过率提高了1\/4。
早晚高峰时段的堵车时间,也由原来两个多小时缩短到一个半小时左右,交通条件明显改善。
如按照此类分析,假如我们完全取消红绿灯,取消十字路口车辆交汇等待。
通过的方式改为无交叉路口,所有车辆只有直行和右转,全路段无停车等待的方式是否可行?
经过十余年的分析研究,还真的找到了三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上一条现金已经使用的方法。
根据其建设成本,需要占地面积的大小,通过率的高低三项,将其分为:最经济的方案,最低建造成本的方案,性价比最高的方案,建造成本最高的方案四种。
其具体说明如下:
第一条方案:最经济的方案
在现有道路条件下,只简单的使用隔离栏杆,把主干道十字路口隔离成丁字路口,使车辆只能直行和右转驶离主干道。
所有支线道路车辆只能右转驶入主干道。
在主干道中间或者下一个十字路口前设置掉头专用车道,所有需要驶入对向车道,或者需要左转的车辆。
可经下一个调头专用车道,驶入对向车道后再返回原十字路口处右转驶入。
其行驶路线,如一个“几”字,也可以称呼为:“几”字通行法。
行人方案可以设置为二分钟行人红绿灯,或者建造行人天桥及地下通道。
此通行法应受现有道路条件及调头专用车道影响,其通过率可提高50%左右,适合中小型城市及大型城市交通压力不大的道路。
第二条方案:最低建造成本方案
其方案其实就是第一条方案的加强版本。其改变就是在两个十字路口中间,设置建造调头专用天桥。
调头专用天桥要建设在道路的最右侧,调头到对向车道的最右一侧道路,不能影响直行车辆通行。
并在双向专用天桥中间设置人行天桥,此天桥如同一个“水”字,其本质还是“几”字通行法。此通行法通过率能提高一倍以上。
该方案有建设成本低,不占用新的土地,在现有道路上增加天桥入口,通行效率高等特点。
第三条方案:性价比最高的方案
该方案的核心是在十字路口建立互通,路上不设置调头专用通道,只有直行和右转。
主干道车辆,需要驶入右转第一支道的,先直行驶入下一支道右转驶,入其第二支道。
通过第二支道驶入下一路口,再右转驶入平行通道,再通过平行通道右转驶入第一支道。
所有车辆均无需停车,可完全实现全程无信号灯,其通行率能提高几倍到十几倍,如非特别的事故,堵车基本不会发生。
特别适合大型,超大型城市及中型城市主干道运用。
因为该通行方案,整体的视觉效果就像一个中国结,也像一只蝴蝶,所以也可以称为“中国结式通行法”或者叫“蝴蝶结式通行法”。
该方案的主要成本,就是建造互通天桥的成本,除此之外并不需要额外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