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量让城市道路修的平直,在道路中间修建一个一个的方块式院坊结构。
基础单位为院,每个院由三十六套大一进住宅组成。每四个院组成一个坊,每四个坊组成一个社,每四个社组成一个小区。
每十个小区组成一个社区,每一个社区设立一居民委员会。每十个居民委员会组成一个区委会。
区委会之上,就是无数个区委会组成的,总管全城所有业务的台北临时行政管理委员会。
临时行政管理委员会之上,是统管整个台湾地区的台湾军事管理委员会。
选定了地点,制定了方案,剩下的就是按部就班。
为了防止在城市最初建设的时候,就出现那种无法调节的交通困难,大少还特意写了一份《关于在城市建设中如何解决交通堵塞问题的指导意见》
注:(趣的可以看看,没兴趣的可以直接跳过。)
进入21世纪,随着国民综合实力的提高,中国也从自行车王国转变成为汽车王国,我们紧跟时代的步伐,成了车轮上的国度。
但是随着汽车的普及,城市道路越来越拥挤,堵车成了一种城市常态。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车辆会越来越多,道路会越来越堵,堵车成了城市交通的绝症。
随着城市道路上红绿灯越来越多,城市交通也越来越堵,出现这样的现象,多数人都会认为是道路太窄,车辆太多造成的。
可问题是我们修了更宽的道路之后,反而更堵了,这说明道路的宽窄与车辆的增多,并不是唯二的堵车原因。
既然道路问题并不是堵车的唯一原因,那其他的问题又出现在哪里?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看现在的主要交通管制方法:红绿灯。
作为现代交通管制的唯一手段,红绿灯发明于19世纪60年代,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150多年。
红绿灯发明的时候,全世界的汽车加起来,也没有现在一个县城的汽车多。
在汽车还是稀有物种的前提下,红绿灯自然能体显出它调节车流的作用。
但是150多年过去了,世界上的汽车已经多如牛毛。已经不是150年前的那种车流量可比拟。
但是150多年前发明的红绿灯还在指挥现代城市的交通,其交通管理理念,明显严重落后。
根据近10年的交通参与已现象观察,我们会发现一个堵车的特点,几乎所有的堵车现象都发生在红绿灯驶入方向,很少发生堵在红绿灯驶离方向的。
就算偶尔有,那也是因为前面的红绿灯堵车队伍过长造成的。
如果我们把道路比作河流,路上的车比着河水,那各个路口的红绿灯,就是阻拦河水畅流的拦河坝。
拦河坝的功能,无非就是两个方向,一是蓄水,二是分流。
在平峰期,车流量比较少时,我们感觉不到堵,而是认为只是等个红绿灯,几分钟的事。
可到了高峰期,蓄水的功能远大于分流的功能时,堵车开始出现。
以我所在的兴城为例,兴城的主要交通主干道之一的桔山道与富兴路交叉路口,主干道为双向八车道。
最初该路口设置为,单侧一条左转车道,(不可直行,两条直行车道,一条右转车道(可以直行,所以右转车道常被直行车辆所占用)。
该路口红绿灯周期为4分钟,其中主干道直行绿灯为90秒,实际可通行时间为87秒。
左转绿灯为30秒,实际通行的时间为27秒。直行左转绿灯都是30秒,实际通行时间为27秒。
高峰时段该路口驶入车辆为每分钟15~20辆,每一绿灯周期驶入车辆为每分钟50~80辆。
在绿灯时段的120秒内,还有最少28辆车驶入。实际红绿灯一个周期的驶入车辆为60~100辆左右。
而驶离车辆的驶离时间为:第一辆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