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过於依赖社会政治议题,文学性不足,它是不足支持中国的文学的发展的。”
“大家也见到了,现在的伤痕文学没落了,只有改革文学还有些余力但是拉开剩余十年再看看呢”
“改革文学必然也是会没落的。”
韩少功点头,抽了一包烟,这才开口:“我依旧觉得文学之根应深植於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
茹志娟同志说得不错,前面的几年的文学完全是走错路了!写伤痕、反思,对於文学的前进是没有用的。”
“.....”
一群人正直嘰里咕嚕的討论,
茹志娟忽然说道:“现在请『寻根文学”的开拓者,李有思同志发言。”
李有思原本准备混混的,不过人家特邀自己来了,也不可能一句话不说。
於是咳嗽一声,环视一圈,发现这群人都在注视自己:
“那我说两句,其实我写的时候,完全不知道有寻根文学这个东西,后面是汪老同志和李拓几人在討论之后,才扬名为『寻根文学”。”
“我本人对於寻根文学的研究不算深,不如李拓同志、阿诚同志。”
“不过我也有几点想法说说。”
“第一,突破传统现实主义的框架,文学进入吸收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如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的敘事技巧,同时保持民族特色。”
“第二,文学存在“主题横移”问题,即直接套用西方现代派的敘事手法和主题,缺乏本土文化根基。这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很多文学评论框架照抄西方,这是行不通的!应该重新研习。”
两点意见。
直接拋了出来。
而且每一个都没有做过多的解释,但是確实为整个会议提出来了两个决定性的策划。
因为这群人开会的时候,也是三不知。
何为三不知
一是不知道寻根文学到底是什么毕竟这是一个新兴的东西。
二是不知道討论寻根文学寻觅什么根褒贬问题这个根太玄乎了。
最后,文学创新到底是怎么创新
李有思的两个意见算是回答了大概的问题。
然后把他们带入了一个有目的性的议题一一只要討论清楚李有思提出来的两点建议,这次会议算是完美了。
茹志娟带头鼓掌:
“不愧是领路人!汪老说得不错,你就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年轻人,不过不太愿意主动表达。”
会场討论声音不断响起来,但是鼓掌的声音確实是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