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年生)2004年退团后彻底放弃歌手身份,坦言“唱歌拖累成员”,转型演员后仍面临角色类型限制。
早期女团papaya成员姜世贞(1980年生)在2000年代初期解散后改名换姓转行,因公司未支付报酬被迫从事底层工作。
30岁左右的女偶像若无法及时转型,不仅面临资源断层,还可能因年龄標籤被市场边缘化。
要么退圈,要么转型,除此之外別无选择。
这是她第一次在安阳勉强承认自己年龄大。
“那下个剧组找好了吗需要我帮忙,你就说。”
快两个月的相处了,全宝蓝在剧中做了什么,安阳都看在眼里。
挺不错的。
“我不算找剧组。”
“怎么要自己开始拍电影吗”
“不是,拍电视剧。”
玩这么大
“不太现实,可能剧都攒不起来。”
不是安阳在嘲讽,拋开偶像这层標籤,这就是新人製片面临的现实。
钱难凑、人难组,起步就卡壳,韩国拍剧烧钱,新人没资歷,投资人不信任,拉不到资金。
同时,好编剧、演员早被老牌团队绑定,新人只能用二线甚至素人班底,拍出来质量难保证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
播出渠道门槛高,流程坑多易翻车,三大电视台只爱明星扎堆的热门剧,新人作品大概率被拒,就算勉强播出也是深夜档,没人看。而且拍摄要搞定各种合同、许可,流程复杂,新人没经验,稍不注意就踩法律雷区,赔钱又扯皮。
市场残酷,失败就难翻身,观眾只认“爆款”和流量明星,新人拍小眾题材没人买帐,跟风热门又难超越。
行业只看收视率和回报,首部剧扑街基本就被打入冷宫,后续再难拿到资源,而资深製片人就算失误也有机会东山再起,新人容错率几乎为零。
全宝蓝自然也明百这个道理。
“安阳,你要帮我。”
安阳:
“我没钱投电视剧了。”
“你当主演就行,我已经收了一个本子,很適合你。”
“说吧,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的。”
自己当主演確实是够了,名头在这里。
“你先看剧本。”
“流程还挺正规。”
安阳的演员虽然是玩票性质,但架不住出成绩啊。
片约在邮箱里都堆了好多了,他有空的时候扫了一眼。
全是烂片。
真不要对韩剧有滤镜,这种极度工业化的產物怎么可能全是精品。
能出圈的,能在中国传播的,都是同期一年成百部杀出来的。
韩国每年生產超150部韩剧,但能突破圈层传到中国的往往只有几部。
这些剧是从激烈的本土竞爭中“杀出来”的一一要么靠强情节(復仇、悬疑)、要么靠话题性(社会议题、顶流主演),本质是商业筛选的结果,而非质量筛选。
所以中国观眾接触的多是的头部作品,形成“韩剧必精品”的错觉,实则大量平庸之作(如家庭伦理剧、低成本偶像剧)从未进入视野。
工业化包装能力≠艺术价值,类型化优势掩盖同质化问题韩剧的“好看”常源於成熟的工业化流程。
强节奏剪辑(每集3-4个高潮点)、视觉化符號、精准的情绪刺激(復仇爽感、be美学),这些元素天然適合短视频传播和跨文化理解。
但这种“好看”是技术层面的达標,而非內容深度的突破。
打破滤镜,回归理性对比韩剧的“出圈”是商业成功学的范本,而非质量判决书。
不要一味的吹韩流。
中国观眾觉得“好看”,本质是对“强娱乐性+精致包装”的认可,而非对其整体影视工业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