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的个性,实际情况往往千奇百怪,只有挖出来才知道具体啥样儿。
而在这些个陪葬坑中,最出货的就属器物坑。
器物坑分两种,礼器坑和兵器坑。
礼器自然不用说,如果运气足够好,甚至能出编钟、方彝之类的大货。
兵器的话,千禧年战国兵器的价格一般般,一把保存完好的素面生坑青铜剑,市面上几乎不过千元,但兵器坑有一个好处,就是很容易大量出货。
还拿曾侯乙举例。
当年曾侯乙北侧的兵器坑中,大小兵器足足出了将近五千件,除去不值钱的箭簇之类的,也有两三千件,真要达到这个数量,打包出手的话,未必不如一件大件儿礼器。
至于祭祀坑,这个赌性很大,要么不出货,全是牺牲骨头和陶器,可一旦出了,搞不好就是带铭文、带盖子的大件青铜祭器。
因此这一轮勘探,我主要寻找器物坑。
陪葬坑这个东西没有墓那么难找,一旦主墓位置确定了,无外乎就是墓室北侧或墓道的左右两侧,这个各诸侯国之间风格不同。
如果是燕国墓,基本遵循“南尊北次东西辅、近主者重远主次”的规律。
所以重点的勘测区域,就是主墓室南侧,墓道西侧的,大体上,就是我昨晚说的,可以堆放苞米秸秆的位置。
不太好搞。
因为中间有条六米宽的路,是村子的主干道。
这种路虽然都是土路,但经年累月的过车走马,一般都碾压的很瓷实,想把探针砸下去就得先刨个小坑出来,容易被人发现。
保险起见,我还是决定不打,只在地里打。
就这样,又是一小时过去。
经过勘探,我在靠近马路边的地方,也就是距离墓室七米、墓道西侧的位置发现了一处。
长六米宽五米,深度三米五到四米,埋得啥不清楚,反正打到四米深度后,土块中夹杂着好些绿色的铜锈。
贴着地皮仔细搜寻一圈,我很快发现了洛阳铲的痕迹。
没错了!
实习四人组发现锈色的位置,大概率就是这一片儿!
嚓~
这真是悬啊!
印象中他们那四把铲子,好像是三米出点儿头,这特么要是再长一点,估计现在这地方,指定连警戒线都拉起来了……
回到张广才家,电动绞盘隆隆响动,正不断往上吊着土袋。
我凑过去看了看,瞬间吓了一跳!
靠西北角那间屋子,居然已经跺满了一人多高的编织袋!
“一、二、三、四……”
大致估算出数量,我当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