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涛的定向办法,听起来不算特别靠谱。
张广才家在村子东头儿,牛圈在村子中部偏西的位置。
经过实地测量,从他家到牛圈东侧,直线距离将近一百六十米,需要打一条东北西南向的超长横井。
而程涛的要求,居然就是要我每隔二十米距离,打一眼十五米深度的探点,然后把地面堵上,做好掩盖就行了。
他说只要我探点打的直,他就一定不会挖偏。
这个原理我懂,不难理解,可要想真正实现,却需要极高的准头和方向感。
毕竟距离太长了。
只要起点偏离一度,延伸到终点后,就会是接近三米的差距,稍有不慎就容易挖偏。
我在一篇文章上看过,说如果一个人闭上眼睛,闷头往前走,即便是在不上坡不遇到任何障碍的前提下,通常走不到一百米就会明显偏离直线,走二百米以上,大概率会开始绕圈,这是平衡感紊乱加地转偏向力造成的。
走路尚且如此,何况是打洞?
不过我琢磨着,程涛号称插地鼠,又是在北派的地头上干活儿,按理说,应该不会拿传承了几代的名声开玩笑,因此我并未多问。
使用罗盘确定好方向后,我开始标点。
每标一点就从新定向,直到八个点标完,正好是牛圈的东北角后,我才正式开始下针。
这没啥难度,不用上取土器,扎够深度就行。
至于伪装也简单。
打完后挑选粗细合适的苞米瓤子塞进去,再用土盖住,踩两脚就可以了,没人会注意到。
凌晨三点。
八个探孔打完,我在牛圈周围转了一圈,便开始继续勘探。
这回探什么?
陪葬坑。
战国大墓为啥多是单一较小的土坑墓?
因为那时候造砖技术不成熟,又不流行以山为陵,因此只要墓主人身份够硬,后世墓葬中的那些侧室、耳室,往往就会以陪葬坑的形式,独立分布在大墓的周围。
如果是诸侯国国君的话,陪葬坑数量一般在4-8个左右,分别是车马坑1-2个、器物坑2-3个、祭祀坑2-3个。(个别偏远地区或是较早的大墓,甚至会有1个单独的殉葬坑)
比如曾侯乙,除了四个椁室边厢之外,就还有五个独立的陪葬坑。
再往下的实权封君、卿大夫,陪葬坑数量大多在3-5个左右,也是上述中的四种,只不过数量有所减少,不然就僭越了。
当然,僭越的情况也不是没有。
就像我之前说过的,每一座墓都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