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的夜风中,两头大黄牛卧在牛棚边缘,吧唧吧唧的倒着嚼儿。
它们大眼睛乌溜乌溜的,静静注视着不远处的两道黑影。
“唰——”
探杆没卸,拔出地面的瞬间,细长的杆体猛然一颤,立时发出一声短促的铮鸣!
就好像有个钓鱼佬,用力甩了下鱼竿一样……
随后就听啪嗒一响,我用袖子蒙着,打着手电凑到取土器旁。
微弱的光晕下,凹槽内部,是一节黄褐色的土块。
摸了摸,质地很硬。
并且在靠近末端的位置,还有一道明显的分界线,这是分层夯筑造成的。
小安哥好奇的看着,低声问:“川子,这就是夯土?”
“嗯!”
我点点头,用指甲抠起一撮碾碎观察。
不是单一纯净的黄土,局部还夹杂着少量的石子,但仔细看就能发现,石子大小非常均匀,颗颗都像小米粒一样。
“安哥,看见没?”
我指指石子道:“这叫礓石颗粒,是大块石料砸碎后再精心筛选,故意掺进去的,目的是增强抗压性,一般来说礓石的尺寸越小,墓葬等级也就越高。”
小安哥想了想问:“为啥?”
我说:“因为细石要用更细的筛网,工艺和工序上比粗石更繁琐。”
这是把头告诉我的。
现在咱一提筛网没啥感觉,但要知道,放在两千年前的东周时期,筛网,尤其是细筛网,虽然不能说特别金贵吧,但基本都是用来筛粮食和陶土的,如果说能应用到一座墓葬的工程当中,那毫无疑问,绝对得是高级贵族的手笔。
这个,就叫劳民伤财……
小安哥点点头:“要不要叫他们过来?”
“不急,再探!”
说着我打开背包,取出一个化肥袋子铺到旁边,并将土块规规矩矩摆放在一头。
达到六米五的深度后,夯土开始出现变化,变成了浅褐色的粉土,等到接近八米深度时,又变成了红褐色的砂质黏土。
“诶?川子,这都啥啊?”
小安哥拿着最新的土块问。
我扣下一撮尝了尝,瞬间精神一震!
“呸呸~”
“是木炭和碎蚌壳,增强夯土整体性的,接着下,应该快到墓室层了!”
两分钟后,深度来到九米五,土块情况又是一变,颜色发灰,质地极细,而且还有轻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