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接过我的青衣,仔细地看着破口处的补丁:“这氆氇补得不错,就是针脚粗了点。我给你换块布,再绣朵花,保准和新的一样。” 她从柜子里取出一块淡青色的丝绸,上面印着细小的格桑花图案:“这是我女儿从拉萨带来的,柔软又结实,和你青衣的颜色也配。”
卓玛坐在缝纫机前,手指灵活地踩着踏板,针线在青衣上穿梭。她一边缝,一边给我讲姐姐的故事:“我姐姐当年才二十岁,跟着马帮走了三年。有一次在理塘遇到土匪,马帮的人都拿起刀反抗,我姐姐就抱着茶包躲在马后面,用青衣把茶包裹得严严实实。土匪走后,她的青衣被刀划了好几个口子,却没让一包茶受潮。后来她嫁给了马帮里的一个赶马人,两个人一起走古道,直到古道渐渐没人走了,才回康定开了家小茶馆。”
我看着卓玛专注的侧脸,忽然注意到她手腕上戴着一串银镯子,镯子上刻着马帮的铜铃图案。“这镯子是我姐姐给我的,” 卓玛笑着说,“她说戴着它,就像还走在古道上,能听到马铃声,看到青衣飘。”
夜幕降临时,卓玛终于补好了青衣。她在破口处绣了一朵格桑花,淡青色的丝绸配上白色的山茶绣纹,竟有种意外的和谐。我穿上青衣,站在铺子里的镜子前,看着镜中的自己 —— 青衣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下摆随风轻轻晃动,仿佛带着卓玛姐姐的温度,还有无数马帮女子的坚韧。
扎西在铺外等我,手里拿着一串刚买的糖葫芦。“康定的糖葫芦是用当地的山楂做的,酸甜可口,你尝尝。” 他把糖葫芦递给我,“今晚古城有篝火晚会,我们去看看吧 —— 以前马帮到了康定,都会在城外的草地上烧篝火,唱歌跳舞,庆祝平安抵达。”
篝火晚会在古城外的广场上,许多藏族同胞围着篝火跳舞,手里拿着哈达,嘴里唱着藏语歌谣。扎西拉着我加入队伍,我穿着青衣,跟着大家的节奏跳着,裙摆不时与身边人的藏袍碰到一起,温暖而热闹。篝火的光映在每个人的脸上,笑容格外真切。忽然,人群里有人唱起了《康定情歌》,熟悉的旋律在夜空中回荡,所有人都跟着一起唱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
我站在篝火旁,青衣在火光里飘着,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或许,祖父当年也在这里,和马帮的人一起围着篝火唱歌,穿着那件绣着山茶的青衣,想着家里的祖母。而现在,我穿着同样的青衣,站在同样的地方,感受着同样的热闹与温暖。这种跨越时空的联结,让我觉得,祖父从未离开 —— 他的气息,他的牵挂,都藏在这条古道上,藏在这件飘动的青衣里,等着我一点一点去发现。
离开康定,马队朝着理塘方向前行。越往西行,海拔越高,天空也变得越来越蓝,像一块被洗过的蓝宝石。走到理塘草原时,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 —— 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绿草如茵,成群的牦牛在草地上悠闲地吃草,远处的雪山像守护草原的巨人,静静地矗立着。扎西说,理塘是茶马古道上的 “高原明珠”,也是马帮的重要补给站,以前马帮到了这里,都会停下来休整几天,让马和人都适应高原的气候。
我们在草原上的一座牧民帐篷前停下,帐篷的主人是扎西的远房亲戚,名叫达瓦。达瓦是个年轻的藏族小伙,见到我们,热情地迎了出来,手里端着两碗酥油茶:“远方的客人,喝碗酥油茶暖暖身子吧 —— 这是我母亲早上刚做的,里面加了牦牛奶,特别香。”
帐篷里很暖和,中间放着一个火塘,火塘边堆着一些干牛粪。达瓦的母亲是个慈祥的老人,她见我穿着青衣,拉着我的手仔细看了半天:“姑娘这衣裳真好看,像草原上的云朵一样白。我年轻的时候,也有一件这样的衣裳,是我丈夫从雅安带来的 —— 他以前也是马帮的人,走古道的时候,给我买了这件青衣,说等他回来,就娶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