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竹楼建在一个小土坡上,底层是空的,用来养牛、放农具,二楼是生活区,用木梯连接。走上木梯时,能听到木板 “咯吱” 的声响,带着老房子特有的温度。二楼的平台上摆着一张竹桌,桌上已经放好了早饭: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线,旁边是一小碟炸花生、一碟酸笋和一小碗鱼露。“这是我们傣家的早点,米线要拌着酸笋吃才香。” 岩罕的母亲玉香阿姨端着一碗豆浆走出来,她的筒裙是淡绿色的,上面绣着细小的兰花图案。
我拿起筷子拌米线,酸笋的独特味道先是有点冲鼻,嚼起来却带着一丝清甜,和米线的软滑搭配在一起,格外爽口。玉香阿姨坐在旁边,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问我:“北方的早饭是不是都是馒头、面条呀?” 我点点头,跟她讲起北方冬天的早晨,窗外飘着雪,家里煮着玉米粥的场景。她听得眼睛发亮:“雪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傣家从来没见过雪,只在电视里看过。”
吃过早饭,岩罕带我去村里转。曼掌村的路大多是青石板铺的,路边的竹楼前几乎都有一个小院子,院子里种着橡胶树、芒果树和菠萝蜜树,有的院子里还搭着竹架,上面爬着南瓜藤,黄色的南瓜花垂下来,引得蜜蜂嗡嗡地转。“我们傣家人住竹楼,一是因为版纳潮湿,竹楼通风好;二是怕蛇虫,底层架空就安全多了。” 岩罕指着一栋竹楼的屋顶说,“你看,屋顶是‘人’字形的,用的是本地的茅草和竹子,下雨的时候不会漏水,还特别凉快。”
走到村中心的广场时,看到几位傣家妇女在织傣锦。她们坐在竹编的织机前,手里拿着彩色的丝线,手指飞快地穿梭,织机 “咔嗒咔嗒” 的声响像一首轻快的曲子。岩罕介绍说:“傣锦是我们傣家的宝贝,以前姑娘出嫁,都要自己织一床傣锦被子当嫁妆。现在村里办了织锦培训班,很多年轻人也开始学了。” 一位名叫玉叫的阿姨递给我一根丝线,让我试着织一下。我笨拙地把丝线穿过经线,刚要拉,就把线弄乱了,引得大家都笑起来。“别急,慢慢来。” 玉叫阿姨握着我的手,一点点教我,她的手心很粗糙,却很温暖,“织傣锦要耐心,就像我们傣家人过日子,慢慢来才会好。”
中午在岩罕家吃午饭,玉香阿姨做了一桌子傣味:香茅草烤鱼、菠萝饭、傣味凉拌菜、炸青苔。香茅草烤鱼是用新鲜的罗非鱼,肚子里塞满香茅草、姜片和小米辣,用芭蕉叶包起来,放在火上烤。剥开芭蕉叶时,鱼肉的香气混着香茅草的清香扑鼻而来,鱼肉嫩得一抿就化,一点腥味都没有。菠萝饭是用糯米和新鲜菠萝肉蒸的,甜丝丝的,带着菠萝的果香,我一连吃了两碗。“喜欢就多吃点,我们傣家菜就是要让客人吃饱。” 玉香阿姨不停地给我夹菜,眼里满是笑意。
下午,岩罕带我去村后的雨林里逛。雨林里的树木长得特别高,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地上铺着厚厚的落叶,踩上去软软的,偶尔能看到红色的野草莓和紫色的小野果。“这是旅人蕉,” 岩罕指着一棵叶子像扇子一样的植物说,“它的叶柄里能存水,以前赶路的人渴了,就用刀划开叶柄喝水。” 他还教我辨认野生的石斛和兰花,说以前傣家人会把石斛摘下来泡水喝,能清热降火。
走累了,我们坐在一棵大榕树下休息。远处传来傣家姑娘的歌声,歌声清亮婉转,像雨林里的小鸟在叫。岩罕说:“那是村里的姑娘在唱傣歌,我们傣家人喜欢唱歌,高兴的时候唱,难过的时候也唱。” 他也跟着哼了起来,虽然我听不懂歌词,但能感受到歌声里的快乐。那一刻,雨林里的风轻轻吹过,树叶沙沙作响,远处的歌声、近处的鸟鸣,还有岩罕的哼唱,汇成了一首最动听的版纳小调。
在曼掌村住了三天,每天跟着岩罕家人体验傣家生活:早上帮玉香阿姨去井里挑水,井边的石板上长满了青苔,要慢慢走才不会滑倒;中午跟着岩罕去橡胶林里割橡胶,橡胶树的树干上划着一道斜斜的口子,白色的橡胶汁顺着导管流进小桶里,像牛奶一样;下午和村里的老人一起在古榕树下编竹篮,竹条在手里弯来弯去,最后变成一个圆圆的竹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