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成立后,旷继勋指挥部队,“在有阵地的向外发展,有后方的向前进攻,肃清苏区反动武装,打通苏区联系,配合并保障中央苏区的行动总原则之下”,“采取内线作战法,以飘忽战略乘着敌人不备,突破敌之包围,使敌人军事布置处于被动的地位,诱敌出阵而消灭之” 。
1931年1月26日,旷继勋指挥红军包围麻城北面磨角楼守敌第十三师的4个连,敌副师长朱怀庆率4团兵力来援,经3天战斗,红军攻克磨角楼,歼敌500余人,缴枪千余支,在“围城打援”战术上创造经验。
2月,旷继勋指挥红四军主力红十师、红十一师攻打战略要地新集(今河南省新县)。新集是敌人顽固堡垒,自鄂豫皖边开展土地革命后,附近各县地主豪绅和反动武装逃到新集顽抗,将鄂豫皖苏区分割成鄂豫边和皖西北两部分。红军曾两次攻打未克,此次旷继勋指挥部队先围住新集,亲自视察地形,决定从北面五六十米处,向围墙下挖坑道,用炸药炸开一丈多宽口子,红军勇猛冲杀,攻占新集,使鄂豫皖根据地连成一片,新集成根据地政治中心,此为红军战史上首次采用坑道作业爆破的成功战例。
新集战斗后,3月9日拂晓,旷继勋指挥红十一师主力,向刚抵双桥镇立足未稳的敌三十师(师长岳维峻)奔袭。部署为:十一师三十二团在双桥镇以北的三股垱监视敌人,三十团和三十一团两路由北向南实施正面突击,三十九团向双桥镇西南方向迂回包围,三十团、三十三团为预备队。红军和赤卫军将敌围住,战斗打响后10小时,将敌三十四师全部歼灭,俘敌师长以下官兵5000余人,缴获长短枪6000余支,迫击炮14门,取得空前大捷。
旷继勋写给党中央的报告提到:“我们在商城赤区将一军及第十五军混编后,即回黄麻,恢复赤区中心。前后与夏斗寅、吉鸿昌、赵观涛、岳维峻各部激战数次,掳获甚多,并击毙袁世英部之旅长侯镇华,俘虏岳维峻等。将进攻红军五师以上的白军逼成守势,而又极大地破坏了京汉路的铁轨,断绝敌人的交通,以响应中央苏区红军的行动”。“鄂豫皖苏区确取得相当的成功”。“惟干部人材太缺乏,整个工作上难免不有一些缺点,请中央多派一些有地方工作经验的同志前来帮助”,反映其向党请示汇报、积极争取党的领导的作风和品德。
坚持党性与蒙冤
旷继勋立党为公,坚持党性原则,与错误倾向作斗争,不计个人得失,不因受错误打击而放松革命工作。
1931年初,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者通过六届四中全会统治党中央,借口批判立三路线和六届三中全会的调和错误,排除异己,打击迫害抵制其错误的人。旷继勋认为立三路线及其残余应批判肃清,但不应伤害好同志。1931年4月15日,他在六安赤区金家寨写给党中央的报告中提到:“立三路线之残余,已将逐渐肃清,请勿虑及之。”这句话体现了他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不满与抵制。
党中央于5月31日复示鄂豫皖中央分局并转省委,认为旷继勋这段话存在严重错误,指责他不认识党内反错误路线斗争的意义和实质,不了解立三路线实质,缺乏无情斗争,要求他找鄂豫皖苏区中央局同志帮助以改正错误。实际上,历史证明错误在于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而旷继勋坚持党性原则、抵制错误领导的精神难能可贵。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为控制各革命根据地领导权,于1931年4月12日派张国焘到鄂豫皖根据地。5月9日,张国焘撤销中共鄂豫皖边特委,成立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和新的军事委员会,自任分局书记兼军委会主席,曾中生、旷继勋为副主席。张国焘对曾中生、旷继勋等百般挑剔,否定根据地成就,强令执行“左”倾政策,引起二人不满。6月28日,分局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张国焘全盘否定鄂豫皖根据地过去成绩,以“反右倾机会主义”“反立三路线残余”为名“帮助”旷继勋,会后不久撤去他红四军军长职务,调任红十三师师长。旷继勋以大局为重,仍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