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基础;同时,吸引并巧妙把湖南、湖北的大批敌军调动过来,大大减轻了正在湖南苦战的中央红军的压力。17日,重占永顺,后又乘胜占领桑植、大庸、保靖、慈利等县广大地区,从而,不仅实现了占领永、保、龙、桑的战略计划,击溃了敌军15个团,消灭了4、5个团的有生力量,而且打乱了蒋介石“围剿”中央红军的部署,配合了中央红军在湘、黔地区的行动和其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根据党中央电示,1934年11月26日,中共湘鄂川黔边临时省委在大庸县永定镇成立,任弼时为书记,贺龙、关向应、夏曦、王震、肖克等为委员。又成立了湘鄂川黔边军区,贺龙兼司令员,任弼时兼政委。两军团由贺、任统一指挥。同时还成立了临时政权机构——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贺龙任主席,夏曦、朱长清任副主席。12月16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作出了《关于创造湘鄂川黔边苏维埃新根据地任务决议》。党政军领导机构建立后,领导湘鄂川黔边各族人民,开展各项建设工作,从而开创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新局面。任弼时在1935年1月6日的报告中指出:“在红军胜利影响和党的正确领导之下,永顺、保靖、龙山、桑植、大庸、慈利的工农群众都踊跃起来革命,到处撑起红旗、组织游击队,普遍建立了工农的临时政权。现在从洗车河到溪口有四百多里,从桑植以北到永顺石堤溪以南有二百四十里,这一地区已经成为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的版图了。”“这一区域有四、五十万人口”,“这在中国苏维埃运动发展上具有极大意义。”1 至此,以大(庸)、永(顺)、龙(山)、桑(植)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已经形成。
一、中共黔东特委成立和黔东独立师重新组建
1934年10月下旬,红二、六军团在实施东进湘西战略计划的同时,两军团领导人对如何坚持和发展黔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对实现两军团的会师起了重要作用;要发展、扩大根据地的范围,在湘鄂川黔边创建新的根据地,黔东革命根据地仍然是基础。它有梵净山这个适合开展游击战争的有利条件,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有经过革命锻炼的根据地干部和战斗考验的地方武装,是红二、六军团东进的战略后方。因此,在红军主力离开后,黔东特区仍应“加强苏区党和武装的领导,开展游击战争,巩固发展原有苏区”。2 为此决定:
首先,建立中共黔东特区委员会,负责领导黔东革命根据地军民的对敌斗争。成员由红军干部及印江、沿河、松桃等县地方干部组成,红六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段苏权任特委书记。第二,组建红二、六军团黔东独立师,会同各区、乡游击队,坚持黔东斗争。红六军团第五十三团团长王光泽担任独立师师长,段苏权兼任政委。新成立的黔东独立师辖3个团:第一团以原黔东独立团为主体,团长秦贞全;第二团由原德江独立团组成,团长潘xx;第三团由原川黔边独立团改编,团长马吉山。独立师总人数700余人,其中地方独立团500多人,红六军团留下的伤病员200多人。武器有重机枪16挺,轻机枪2挺,步枪300余支。
此时,四川军阀刘湘为阻止红军入川,派第五师达凤岗旅和田冠五所率的独立旅驻守川黔边境;割据湘西的军阀陈渠珍派周燮卿旅向南腰界急进。当红二、六军团向湘西挺进时,达凤岗部已进至沿河晓景一带,周燮卿部抵达川黔边境南腰界、晓景一带。黔敌傅衡中旅及达凤岗部已向沿河城方向开动。王家烈声称要把红军“追出黔境百里以外,与川、湘友军围剿。”1 并率特务团到达思南,任命刘民杰为前敌总指挥,兵分两路:一路由第二旅旅长李成章率第二团(团长戴玉堂)、第三团(团长周相魁)、第十团(团长宋华轩)进至松桃红石板一线;另一路由前敌指挥王天锡率第五团(团长李维亚)、第六团(团长刘鹤鸣)、第九团(团长罗习斌)进至印江天堂至松桃火烧桥一线,以第十三团(团长袁锦文)驻印江刀坝。面对于己十余倍敌军兵力围攻的态势,黔东特委和重组的黔东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