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80小说网 > 女生同人 > 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 > 第7章 黔东人民积极参加红军游击队

第7章 黔东人民积极参加红军游击队(3 / 5)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高武:我,京都帝子,镇压万族! 强吻主角师尊,必死的我居然活了 抗日:从火烧靖国神厕开始 逍遥红楼 八零重生小娇妻,脚踹前夫致富忙 斗罗:武魂日月,不朽双生 玄天武尊 禁止使用异能!!! 从今往后 我的宝可梦实在太努力了

当年红九师政治部写下的“红军是工人和农人的军队”“红军不拿工人农人一针一线”“红军是替穷人找饭吃找衣穿的军队”“红军是为消灭地主阶级,土地还农民的军队”“取消国民党的一切苛捐杂税”等标语,历经岁月的洗礼,至今还历历在目。这些标语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百姓前行的道路。在刀坝滚基坪一座龙门上,至今还隐约可见一条标语:“红军不拉夫,不筹饷、不要农民办招待”。落款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九师政治部制”。正因为如此,印江各族人民都把红军视为“救星”,看成是自己的子弟兵,无比热爱,进而踊跃参加红军,他们纷纷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国家的未来,与红军并肩作战。

红三军纪律严明,深得民心,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连国民党官吏也不得不承认“红军组织异常严密,命令贯彻,士卒强悍,官兵享受一律平等,纪律之佳,出人意外”,“所过专擒军政税收人员及区团豪富教士,而于贫苦农工,失业游民,则给资赠产”,“买卖公平,一般小商莫不大获其利。其于宣传工作尤为注意,标语之多,满街满巷、门窗户壁、当无隙地,人心归附,如水下倾”。“现就该党一切行动观之,大有赤化黔北之势”。这是反动势力发出的绝望哀鸣,也是红三军伟大功绩的见证。

红三军进入印江后,很快就形成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可喜局面。这种鱼水深情,在每一个故事中得以体现,在每一次互动中得以升华。

红军每次出征,各族人民总是热情高涨,送水送饭,主动为红军带路,帮军队运送物资,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表达着对红军的支持与拥护。在沿河白石溪的一次战斗中,为了配合红军作战,印江县第一区(旧寨坝区)革命委员会主席、六十多岁的陈尚质同志,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带领一支数十人的担架队,冒着枪林弹雨,扑向战场运送伤员。每一次往返,都是一次生死考验,但陈尚质和担架队的成员们毫不畏惧,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伤员安全送回。陈尚质的儿子陈正修,打听到白军企图包围红军的情况后,心急如焚,想方设法突围出去给红军报信,后不幸牺牲,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热血,诠释了对红军的忠诚,对革命的信仰。十多岁的陈正廷,不顾年小体弱,晚上在相距四十华里的崎岖山路上来回传递消息,山路崎岖难行,夜晚漆黑一片,但陈正廷没有丝毫退缩,他的坚持,使各地红军突围脱险,为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

红军初到印江,对地形不熟,当地农民便积极主动地为红军带路。新业上寨农民吴远柔曾给红军带路到木黄,他熟悉每一条山路,每一个弯道,在他的带领下,红军顺利抵达目的地。木黄冯汉清曾为红军带路从芙蓉坝到达秀山边界,他不辞辛劳,一路奔波,为红军的行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张家坝农民袁再甲、戴世光等人,也曾为黔东独立师带路上梵净山,他们的勇敢和奉献,让红军在陌生的环境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每逢发现敌情,红军战士总是把群众的安危放在首位。印江地处黔东边陲,山地复杂,岩洞繁多。当时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逃乱”,或土匪藏匿抗拒我军,大都是躲在岩洞里,情况十分复杂,好人坏人一时难以分清。为此,凡是发现岩洞里有人,红军决不贸然开枪。而是首先展开宣传喊话:“穷人兄弟们不要怕,我们是打富济贫的红军,你们出来吧,我们保证你们的安全”。温暖的话语,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岩洞里人们恐惧的内心。1934年9月下旬,罗南溪游击队配合红九师在木黄阳坝与黔敌李成章部作战,游击队员谭绍成臀部中弹负伤,红军代表易吉山不顾个人安危,二话没说将谭绍成背到二里多远的卫生点上药,当时战场上弹雨横飞,十分危险,但易吉山心中只有战友的安危,他的举动,展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感情,让谭绍成感动不已。

在游击区域的木黄,也涌现出了人民群众舍生冒险救护红军伤员的动人事迹。1934年8月上旬,红三军初到地荼坝,农民文万顺、文官平父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新书推荐: 亮剑:我有无限装备 民国:王牌飞行员 众生芸:王者浴血 你不是笔直笔直的天后吗? 暖房丫环,建社团当大佬 抗战:签到军事基地成晋西北霸主 都市超级邪医 荣耀大秦 我的葡萄牙帝国 大唐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