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兰芳 戴燕
嘉庆和崇祯真的太像了,两个人都是捡来的皇位。
性格上也是相似的优柔寡断、朝令夕改,对文官集团也都没有很好的办法,看似拥有实权,实则朝堂内外完全就是筛子。
甚至于两人面对的形势局面都是差不多。
崇祯年间,大明内忧外患,农民军和关外的清军、蒙古人反复折腾。
嘉庆年间,白莲教大起义,波及半个中国,还跟着引爆了西南少族纷纷起义,清军完全没有能力镇压,只能依赖于地方豪族地主组织起来的团练寨堡。
光论起义的规模,还有持续的时间,崇祯和嘉庆几乎不相上下。
二者唯一的不同,就是嘉庆时的伪清尚有余力,而且身后有着退路,哪怕最终打不赢,也能退回关外老家,苟延残喘。
崇祯不行,崇祯年间的大明已经基本瓦解,他只能孤注一掷。
历史上,嘉庆靠给土绅地主们让权,虽然最终打赢了白莲教,但也把清廷打得元气大伤,至此一蹶不振。
因为嘉庆让出来的权力太多,伪清在地方的控制力迅速衰弱,而且是不可逆的衰弱,地方官府开始收不上来税了。
没有了财税,伪清国力难以恢复,无法继续压制地主,就更收不上来税,无限恶性循环。
现在,这个时空因为聂宇的到来,嘉庆面对的局面形势只会比历史上来的更糟糕。
嘉庆已经撑不了多久了,各种意义上的撑不了多久。
……
婆罗洲(加里曼丹岛),兰芳国。
兰芳国全称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地处婆罗洲以西,领土面积达到极盛时占据西婆罗洲的三分之一。
第一任总长罗芳伯为广东嘉应人,最初是受到了婆罗洲金矿吸引,带着一批广东家乡的老表“过番(出海)”淘金。
这种“过番”谋生活的方式,在清初到清中时期十分常见,因为彼时的福建和广东,确实太穷了,人多地少,压根不够分的。
闽粤百姓为了谋生路,只能漂洋过海到海外讨生活,再加上许多造反的农民军、天地会党成员,同样也会在失败以后出海“过番”,来逃避清廷的追捕。
前前后后上百年的时间里,南洋一共出海了700多万中国人。
又因为广东人喜欢做生意,也善于经商贸易,所以来到婆罗洲的华人普遍都得到了当地土著酋长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