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作坊主王老板苦着脸:“长官,这价钱连本钱都不够啊……”
“怎么?”特务脸色一沉,“不想给党国出力?”
“不敢不敢!”王老板连忙赔笑,“一定按时交货!”
相比之下,那些大商人和外资企业的处境更微妙。
英国怡和洋行的经理詹姆斯在俱乐部里对同行抱怨:“这些第五军的人,比当年的军阀还难缠!上个月非要我们捐赠二十万大洋的国防特别费。”
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的代表低声说:“听说谁要是不配合,第二天就会被按上通敌的罪名。”
在知识界和乡绅阶层,对李宇轩的“生意经”也是议论纷纷。
在中央大学教书的陈教授在一次私人聚会中说:“特务插手商业,这成何体统!简直回到明朝的厂卫时代了!”
民间一个乡绅捻着胡须叹息:“咱们江苏好不容易过了几年安生日子,这下又要被刮地皮了。”
然而在公开场合,却是另一番景象。
《中央日报》头版刊登长篇报道,称赞“第五军积极筹措国防经费,展现革命军人担当”。
只有一些地下小报敢说真话。一份油印的《民生周刊》写道:“古语云苛政猛于虎,今见之矣。”但这种报纸往往发行不到半天就会被查抄。
回到官邸的李宇轩,虽然得了委员长的默许,但还是觉得应该做些表面文章。
他把戴力和徐恩真又叫来开会。
“二位,”李宇轩翘着二郎腿,“委员长今天找我谈话了。”
两人顿时紧张起来。
“不过没事,”李宇轩得意地摆摆手,“委员长还是支持我们的。就是要求我们注意方式方法。”
“主任的意思是?”戴力小心翼翼地问。
“以后咱们要讲究策略。”李宇轩一本正经地说,“比如那个盐价,别涨得太明显,可以分几次涨。还有那些作坊主,压价也别太狠,总得让人家有口饭吃。”
徐恩真连忙记录:“主席高见!咱们可以明面上维持原价,但是加收国防附加费。”
“聪明!”李宇轩赞许地点头,“还有,对那些外国洋行,也别太直接。可以让他们自愿捐赠嘛!”
三人相视而笑,继续完善着他们的“生意经”。
然而,老百姓自有应对的办法。
金陵街头开始流传起各种段子。有人说李宇轩的第五军应该改叫“第五商队”。还有人编了顺口溜:“李将军,会打仗,更会做生意。盐酒茶,都要管,就差收空气。”
更有机灵的小商贩想出了对策。一家杂货店在门口挂出牌子:“本店所有商品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