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其中就有司礼监章印太监韩赞周,且韩赞周还认为弘光帝的正式招安楚军书与招安条件太过苛刻。
故此,汤梦唯认为指使杨公公行挑拨离间之举者不是韩赞周,而是首辅马士英。
唐世勋问汤梦唯,你说了如此之多又如何证明是马士英在挑拨离间?
汤梦唯解释道,她在近两日终于想通了马士英为何要打压楚军,其中一个主因极可能是缘于在南京城的新朝廷,第一个正式上书建议以优厚条件招安楚军之人。
此人便是礼部郎中周镳,而上书时间是五月初四,即福王朱由崧正式就任监国的次日。
周镳并非马士英的人,也并非‘定策’系的官员,他是东林党人,且是最早提议拥立潞王朱常淓的官员之一,亦即‘拥潞派’的骨干成员之一。
当周镳在五月初向监国福王朱由崧上书招安楚军之后,薛正就将此事汇报给了远在湖广的唐世勋,不过那时薛正也不清楚周镳的底细和属于哪个派系。
而汤梦唯在近期升任楚军镇抚部长以后,仔细梳理从南直隶传回的所有情报消息后发现,马士英为何会从接受薛正的贿赂到后来的闭门不见,且还不将唐世勋的劝进表呈予朱由崧,起因并非是得悉薛正四月时去拜访‘东林魁首’钱谦益。
不可否认薛正去拜访钱谦益等‘拥潞派’大臣是违背了唐世勋的心意,但钱谦益当时曝出‘楚军代表’去拜访他,实为向马士英示好。
因钱谦益之前是支持拥立潞王的绝对骨干成员,而当福王朱由崧于五月初三就任监国以后,钱谦益又立马调头就去给‘定策’的首功大臣马士英歌功颂德。
但马士英当时还未向监国福王朱由崧提议委任钱谦益为礼部尚书,而‘东林魁首’钱谦益的墙头草作风又惹恼了一众被他撺掇怂恿支持潞王的官员,讽刺的是,这些官员几乎都是东林党人。
偏偏第一个为招安楚军而正式上书的是礼部郎中周瀌,他就差脑门上刻着反对福王了不是?
而之后为招安楚军而上书的官员皆与周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他们也全都是东林党人。
这也难怪马士英一系的人直到五月十五朱由崧正式登基,竟无一人上书建言招安楚军,甚至还在廷议周镳等官员的楚军招安书时提出如此苛刻的条件来。
汤梦唯进而指出,杨公公乃是章印太监韩赞周的心腹之一,礼部郎中周镳又不受弘光帝待见,为何他俩会成为招安楚军的正使与副使?这极可能是马士英的‘一石数鸟’之计。
首先来说,朝中最早上奏招安楚军的是礼部郎中周镳,韩赞周又曾表示支持周镳的上奏,那么即便成功招安楚军,于他马士英有何功劳可言?
因此招安使团中无一人是马士英的人,而他又岂会让杨公公和周镳成功招安楚军?
其次,马士英认为湖广北部的左良玉处于更重要的战略位置,且左良玉拥兵二十万,唐世勋的楚军不过数万人,因此马士英选择稳住左良玉并打压与他‘无关’的楚军。
其三,为了让左良玉‘无后顾之忧’地在湖广北部抵御闯贼,马士英不仅降低招安楚军的条件,更是说服弘光帝给招安大使杨公公下了一道谕旨,即杨公公所说的给陈建志、洪山海、邓谦和包耿四人的那道谕旨。
此举的目的之一自然是挑拨离间,一旦杨公公来到楚军的地界上要求见陈建志等将领,大帅唐世勋同意还是不同意?那道谕旨的内容又是什么?如若同意,陈建志等人看过弘光帝的谕旨以后该如何是好?
反之,大帅又有何理由拒绝杨公公召见陈建志等将领?
耐人寻味的是,为何杨公公却提出游览鄱阳湖以拖延时间来招安楚军?这岂非与挑拨离间之计前后矛盾?
因此汤梦唯认为挑拨离间者不是章印太监韩赞周,而杨公公静待楚军和左军的大战结果固然是目的之一,但杨公公与副使周镳还有其他目的。
试想,杨公公和周镳岂会不知他们的招安条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