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女研究员有些惊讶,“为什么选择青稞?”
“因为青稞是高原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如果能提高它的产量,对西藏、青海等地区的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女研究员点点头,立刻去打电话汇报。
消息很快传开,专家们议论纷纷。
“青稞?这可是个挑战啊。”
“是啊,青稞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在这里种植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而且青稞的生长周期长,至少要三个月才能看到结果。”
正在这时,王俊豪走了过来,脸上带着嘲讽的笑容:“陆远,你是不是疯了?放着玉米、水稻这些主粮不去改良,偏偏选青稞这种小众作物?”
陆远看了他一眼,没有回答。
王俊豪继续说道:“我猜你是想证明自己的技术不只适用于红薯,对吧?但你为什么不选择更有商业价值的作物呢?”
“因为科学研究不是做生意。”陆远平静地回答,“青稞是高原地区的主要粮食来源,如果能提高它的产量,将极大改善那里人民的生活。”
王俊豪冷笑一声:“又来了,又是你那套大道理。陆远,你知道吗?你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懂得把科学转化为财富。”
“我不需要更多的财富。”
“呵呵,说得好听。等你失败了,看你还能不能这么清高。”
王俊豪说完,转身离开。但他的话已经在专家们心中种下了疑虑。
“陆远同志,”老专家犹豫了一下,“青稞确实不是最佳选择。如果你想证明技术的普适性,水稻或小麦会是更好的选择。”
陆远摇摇头:“我已经决定了。请帮我准备青稞种子和相关设备。”
专家们对视一眼,只好照办。
三天后,一块新的试验田被开辟出来。陆远亲自调试了营养液的配方,开始了青稞的种植试验。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一周过去了,试验田里的青稞种子竟然没有发芽的迹象。
“我就知道会这样。”王俊豪站在田边,大声嘲笑,“陆远,你的红薯可能只是个偶然,你根本不懂农业科学的基本原理!”
村民们也开始窃窃私语。
“陆远是不是太自信了?”
“红薯成功可能真的只是运气好。”
“听说国家投入了上亿的资金支持他的研究,如果失败了怎么办?”
面对质疑,陆远没有任何解释,只是每天默默地守在试验田旁,观察、记录、调整。
第十天,专家们的耐心开始消耗殆尽。
“陆远同志,”老专家委婉地说,“也许我们应该考虑换一种作物。”
“再等等。”陆远简短地回答。
第十二天,龙部长亲自打来电话。
“小陆啊,国际上的压力越来越大。美国已经在联合国大会上公开质疑我们的技术真实性,说我们的红薯产量是造假的。我们需要新的成果来反击。”
“部长,请再给我一些时间。”
“时间…时间不等人啊!”龙部长叹了口气,“好吧,我再帮你争取两周。但如果两周后还没有进展,我们就必须考虑其他方案了。”
挂断电话,陆远看着毫无生机的试验田,眉头紧锁。系统没有给他任何提示,这意味着他必须自己找出问题所在。
就在这时,他的奶奶端着饭菜走了过来。
“小远,吃饭了。”
陆远摇摇头:“奶奶,我不饿。”
“不饿也要吃。”奶奶坚持道,“你看你,这些天都瘦了。”
陆远勉强吃了几口,突然问道:“奶奶,你记得我爷爷以前种青稞的时候,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吗?”
奶奶思索了一下:“你爷爷说过,青稞喜欢冷,不喜欢热。每次种青稞,他都会选在秋天,等到第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