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国内赛事执裁实践
全国青少年锦标赛的赛场设在省体育中心,叶安诺抵达时,工作人员正在挂横幅。红色的背景布上“公平、公正、公开”六个字格外醒目,让她想起出发前李老师的叮嘱:“穿上这身裁判服,你的眼睛里就不能再有‘明星队员’,只有球和规则。”
更衣室里,她对着镜子穿上藏蓝色的裁判服,领口的徽章别得端端正正。当系上黑色领带时,指尖忽然有些发抖——这比她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时还要紧张。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母亲发来的消息:“记得微笑,你当解说时的样子就很好。”
首场执裁的是U15组的比赛,叶安诺站在副裁判的位置上,手心沁出的汗把记分笔都濡湿了。当值主裁判是位经验丰富的老裁判,低声提醒她:“注意发球时的抛球高度,小孩子容易犯规。”果然,第一局就有个男孩发球时手低于台面,叶安诺立刻做出手势,清脆的报分声在体育馆里回荡:“发球违例,1比0。”
中场休息时,那个男孩的教练找过来理论:“小诺裁判,孩子还小,能不能通融一下?”叶安诺拿出规则手册,翻到相关页面:“王指导,您看这里写着‘无论年龄,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她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被警告时的委屈,补充道,“赛后我可以教他正确的发球姿势。”
下午的比赛遇到了更棘手的情况。一场女单对决中,双方战至决胜局10平,一个擦边球引发了争议。主裁判判罚得分,负方队员当场哭了起来,扔了球拍就往休息室跑。叶安诺立刻追上去,在走廊里拦住她:“我知道你难过,”她蹲下来,看着女孩通红的眼睛,“但你看这个。”
手机里是刚才的慢动作回放,球确实擦在了边线外沿。女孩抽噎着说:“我练了三年,就为了这场比赛。”叶安诺忽然想起自己十八岁那年的全锦赛,也是这样因为一个争议球输掉比赛。她掏出枚徽章别在女孩胸前——正是那枚刻着“尊重”的徽章:“真正的强大,不是赢每一个球,是知道如何面对不完美。”
模拟蓝牌考核的临场测试安排在乒超联赛附加赛期间。叶安诺提前两天就去赛场熟悉环境,用脚步丈量着裁判的移动路线,在笔记本上画出不同球台角度的最佳站位。“当球打到远台时,你要后退半步,”李老师在旁边指导,“但记住,不能踩到运动员的区域。”
比赛当天,叶安诺站在主裁判的位置上,看着对面的两位选手——都是国家队的老熟人。当值裁判长特意过来拍了拍她的肩膀:“放轻松,你比他们更懂球。”抛币决定发球权时,她的手稳得像在握球拍,硬币在空中划出的弧线,让她想起无数次赛前挑边的瞬间。
第四局打到10平,一名运动员因为接发球被判犯规,猛地把球拍摔在地上。场馆里的观众发出一阵惊呼,叶安诺深吸一口气,按照训练过的流程,先出示黄牌,然后走到运动员面前。“我知道这个判罚对你来说很难接受,”她的声音平静却有力,“但规则第3.5.3条明确规定,恶意损坏器材会被追加处罚。如果你需要时间冷静,我可以给你30秒。”
运动员愣住了,大概没想到这位奥运冠军出身的裁判会如此坚持。他慢慢捡起球拍,低声说了句“对不起”。叶安诺点点头,做出继续比赛的手势,转身时才发现后背的衣服已经被汗浸湿了。看台上,徐辉教练悄悄竖起了大拇指。
比赛结束后,裁判长在休息室里组织复盘。叶安诺的执裁笔记被传阅着,里面不仅有详细的判罚记录,还有她用红笔标注的改进点:“第7局第8分,移动速度不够快,差点错过擦网瞬间”“与运动员沟通时,语气可以更温和些”。张主任翻到最后一页,忽然笑了——那里贴着一张她手绘的赛场站位图,用不同颜色标注着移动路线,像极了建筑图纸。
三月的最后一个傍晚,叶安诺坐在回基地的高铁上。窗外的夕阳把田野染成金色,她翻开手机相册,里面是这一个月来的照片:执裁时的侧影、和小队员的合影、写满批注的规则手册。最新的一条是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