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卫东皱着眉头,思索了一会儿,突然眼睛一亮:“对了,你们村后面的草海,以前是不是有‘蓄水窖’?我小时候跟我姨夫来村里,好像见过,就在草海北边的坡上。”
“蓄水窖?”
李大叔愣了一下,“好像是有这么个东西,还是我小时候,村里组织人挖的,说是存雨水用的,后来水渠通了,就没人管了,这么多年过去,我都快忘了在哪儿了。”
“就是那个!”
赵卫东兴奋地说,“蓄水窖是用石头砌的,里面铺了水泥,能存不少水。
草海那边地势比你们这土豆地低,要是能找到蓄水窖,再修条小水沟把水引过来,说不定能救这些土豆苗。”
李大叔和李建军眼睛都亮了。
“真能行?”
李大叔有些不敢相信,“那蓄水窖这么多年没用过,里面还有水吗?”
“不好说,但草海那边植被多,土壤保水性好,就算窖里没存水,咱们也能自己挖新的蓄水窖,铺上塑料布接雨水。”
赵卫东解释道,“现在天气预报说,后天可能有一场雷阵雨,虽然雨量不大,但只要咱们提前准备好蓄水窖,把雨水存起来,再用抽水机或者水桶把水运到土豆地,就能解燃眉之急。”
“挖蓄水窖?”
李建军问道,“怎么挖?需要啥材料?”
“简单,”
赵卫东从帆布包里掏出一张纸,上面画着蓄水窖的示意图,“就挖一个方形的坑,深两米,宽三米,长四米,坑底和四壁要夯实,然后铺上塑料布,防止漏水。
塑料布我从镇上带来了几卷,不够的话,村里家家户户应该都有旧塑料布,凑一凑也够用。”
李大叔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他立刻对着远处的村民喊道:“大伙儿都过来!
赵同志有办法救土豆苗了!”
井边的村民们听到喊声,都停住了争吵,纷纷往坡上走。
王大伯、张婶、春花她爹,还有十几个村民,很快就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怎么回事。
赵卫东把挖蓄水窖的办法跟大家说了一遍,又展示了示意图。
“后天有雨,咱们今天就得把蓄水窖挖好,铺上塑料布,不然等雨下了,水就流走了。”
他指着草海北边的坡说,“那边地势平坦,离李大叔的土豆地也近,挖在那儿最合适,到时候引水也方便。”
“挖!
只要能救苗,俺们就挖!”
王大伯第一个响应,他家里也有两亩土豆地,虽然在低处,但井里的水不够,苗也开始蔫了,“俺家有铁锹、锄头,现在就回家拿!”
“俺家有旧塑料布,去年盖玉米用的,够铺一个窖的!”
张婶也大声说。
“俺们年轻人有力气,挖窖的活俺们包了!”
几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齐声喊道。
看着村民们热情高涨的样子,李大叔眼眶有点热。
这就是庄稼人,遇到难处的时候,从来不会只顾着自己,都会抱团取暖。
说干就干,村民们各自回家拿工具、找塑料布。
李大叔让老伴在家里烧点开水,准备点干粮,赵卫东则带着大家往草海北边的坡上走,选好了挖窖的位置。
草海其实不是海,是一片长满野草的洼地,因为常年湿润,草长得又高又密,夏天的时候,这里是村里牛羊的牧场。
北边的坡地势相对平缓,土层也厚,确实是挖蓄水窖的好地方。
赵卫东用石灰在地上画了个方形的框,“就按这个尺寸挖,坑底一定要平,四壁要直,这样才能存更多的水。”
他一边说,一边拿起铁锹示范,“先把表层的草皮铲掉,然后再挖土层,注意别挖太陡,防止塌方。”
村民们分成了几组,年轻人负责用铁锹、锄头挖土,年纪大的则负责把挖出来的土运到旁边堆起来,妇女们则拿着镰刀,把周围的野草割掉,清理出一片空地。
太阳依旧毒辣,大家的衣服很快就被汗水湿透了,紧紧贴在身上,脸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