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半时,他忽然“哎哟”
一声,手里的锤子掉了下去,砸在教室的水泥地上,出一声巨响。
“咋了?”
三秒赶紧扶住他。
“脚滑了一下,没事。”
老王摆摆手,额头上渗着冷汗,“老了,不中用了。”
三秒看着他白的脸,心里酸酸的。
他让老王在旁边歇着,自己拿起锤子继续钉。
风裹着雨打在脸上,生疼,可他心里却热乎乎的。
陆续又有几个村民赶来帮忙,都是听说村小漏雨,主动过来的。
有扛着梯子的,有拿着工具的,还有人带来了热水和馒头。
“三秒,我来搭把手。”
是村东头的李大叔,他年轻时也干过瓦匠活。
“我也能上房!”
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喊道,是刚从城里回来探亲的。
人多了,活就快了。
大家分工合作,有的上房铺塑料布,有的在下面加固梯子,有的则帮着清扫教室。
林老师把孩子们叫出来,让他们给大人递水,孩子们乐得不行,跑得像小炮弹似的。
雨渐渐小了,太阳偶尔从云缝里探出头,照在湿漉漉的屋顶上,闪着光。
老王看着忙碌的人群,忽然对三秒说:“你这小子,跟你爹一样,热心肠。
当年你爹就是这样,号召村民盖起了这所学校。”
三秒愣了愣。
他只知道学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盖的,却不知道这里面还有他爹的功劳。
“那时候村里穷,盖学校缺资金,你爹把准备给你娶媳妇的钱都拿出来了,还跑了好几个村,求爷爷告奶奶地拉赞助。”
老王叹了口气,“可惜你爹走得早,没看到现在的学校……”
三秒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说不出话来。
他低头看了看手里的锤子,忽然觉得这锤子有千斤重。
三、视频里的光
傍晚的时候,漏雨的地方终于都堵上了。
教室里的积水被清扫干净,孩子们又回到了课桌前,琅琅的读书声飘出窗外,在雨后的空气里格外清晰。
大家收拾工具准备回家,林老师忽然拦住了他们:“等一下,我给大家看个东西。”
她打开手机,点开一个视频。
视频里是刚才修屋顶的画面:老王在雨中爬上梯子,三秒在屋顶上钉塑料布,二柱子在下面递东西,还有村民们忙碌的身影……背景里是孩子们的笑声和雨声,画面虽然有些晃动,却充满了暖意。
“我把这个视频到网上了,”
林老师的眼睛亮晶晶的,“刚才看了一下,已经有好多人点赞评论了,还有人问能不能捐款帮村里修学校。”
大家都凑过来看。
视频下面的评论密密麻麻的:
“这些村民太朴实了,为他们点赞!”
“孩子们太可怜了,在漏雨的教室里上课,我想捐点钱。”
“我是做建材生意的,可以捐一批新瓦片。”
“怎么捐款?给个渠道!”
三秒看着这些评论,心里热乎乎的。
他没想到,一个小小的视频,竟然能引来这么多关注。
“这可真是个好事!”
陈校长激动得直搓手,“有了捐款,就能把学校好好修修,孩子们就能在不漏雨的教室里上课了!”
“林老师,多亏了你。”
三秒真诚地说。
“是大家的善举感动了大家。”
林老师笑着,“其实我就是想记录一下,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反响。”
这时候,一个小女孩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幅画,画上是几个在屋顶上修瓦的人,旁边写着歪歪扭扭的字:“谢谢叔叔爷爷。”
老王接过画,眼眶一下子红了。
他摸了摸小女孩的头:“好孩子,等学校修好了,爷爷再给你盖个漂亮的操场。”
第二天,捐款就陆续到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