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们的种子都阴干了四十天,”
春花拿起粒玉米搓开,露出里面的胚乳,“水分过十四点五就容易霉,得天天翻晒测含水量。”
她转身时撞翻了墙角的秤,秤砣滚到镜头前,上面的锈迹像幅微型地图。
订单提示音又响了,这次是个大单。
三秒的脸涨得通红,说话反倒顺溜了:“张、张总说要订两百斤磨好的玉米面,、往上海的面包房!”
春花刚要笑,却看见屏幕上有人质疑:“这么贵?市里的玉米粉才两块钱一斤。”
她沉默了几秒,把镜头对准仓房墙上的奖状。
那是去年农业局的,奖励“白玉霜”
通过有机认证。
“俺们的玉米不打除草剂,”
春花的声音很轻,却字字清楚,“草长了就靠人工拔,虫来了就用辣椒水喷。
磨面时连麸皮一起磨,保留最粗的纤维,这些功夫加起来,您说值不值这个价?”
灶上的玉米煮好了,春花挑出最饱满的几根摆在竹盘里。
刚出锅的“白玉霜”
冒着热气,籽粒裂开的小口像在微笑,她咬了一口,甜味从舌尖漫到喉咙。
爷爷不知啥时候站在身后,往镜头前递了个刚剥好的玉米棒,枯瘦的手指在白胖的籽粒间格外分明。
弹幕突然安静了几秒,接着涌来新的评论:“买十斤面,给我妈做窝头。”
“我要玉米棒,就喜欢这种老味道。”
三秒数订单数得手忙脚乱,春花却盯着爷爷的手呆。
那双手种过旱田、插过水稻,如今正轻轻抚过镜头,仿佛在抚摸那些素未谋面的食客。
傍晚收播时,手机显示卖出了三百多斤玉米和八十斤玉米面。
三秒抱着手机在院子里转圈,差点撞翻晒玉米的竹匾。
春花把剩下的玉米汤装进玻璃瓶,打算明天给邻村的孤寡老人送去。
夕阳把仓房的影子拉得很长,爷爷蹲在影子里抽烟,烟圈飘到玉米堆上,像给每粒种子盖了个印章。
锁门时,春花看见李书记来的消息,说县里的电商产业园愿意提供直播间。
她回头望了眼黑下来的院子,灶台上的锅还留着玉米香。
三秒正对着手机练话术,结结巴巴地说:“明、明天带大家看石磨磨面,保、保证不掺假……”
夜风突然送来邻居家的咳嗽声,春花想起小时候,谁家做了玉米饼子,总会端给街坊尝尝。
现在隔着屏幕,那些从未谋面的人正等着尝到这口老味道,就像当年巷子里飘着的饼香,顺着网线飘向了更远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