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阐明政策初衷、好处,驳斥谣言。
朝政动态:公布官员考核、升迁、奖惩,彰显朝廷公正。
新政硕果:大篇幅报道各地推行均田、兴修水利、学堂建设、工商展的成功案例和先进典型,用事实说话。
天下博览:介绍海外奇闻、科学院新知、有益身心的医药常识,开阔民众眼界。
文苑拾萃:刊载歌颂新政、赞美忠勇的诗词小说,潜移默化引导价值观。
渠道下沉,全覆盖传播:通过驿站系统,免费分至各州、府、县、乃至重要集镇。
在衙门口、市集、学堂等公共场所设立“读报栏”
,派专人每日诵读。
鼓励民间书坊翻印售卖。
这个计划,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
消息传出,不仅保守派官员炸锅,连许多凭借信息垄断和经典解释权维系地位的传统士绅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陛下!
万万不可!”
一位御史跳出来,脸色涨红,“圣人之学,微言大义,岂是贩夫走卒所能妄议?将朝政公之于众,任人评说,成何体统?!
此举必将导致小人妄议朝政,民心惑乱!”
这是群体标签暴力,试图将知识垄断神圣化。
“舆情汹汹,岂是可引导的?”
另一位老臣忧心忡忡,“若报纸所言与地方实情稍有出入,必授人以柄,反损朝廷威信!
不如萧规曹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是上升通道固化的既得利益者,害怕透明化打破他们的权力游戏规则。
全服个官方媒体(《大夏头条》)即将上线?是g(云舒)准备开启全服广播(舆论引导)功能,炸鱼塘(打破信息垄断)!
高玩(士绅)怒斥降低游戏门槛(知识下放),担心自身攻略(经典解释权)贬值!
在云舒的强力推动和谢景行掌握的驿传系统保障下,“舆情司”
迅组建。
第一份《大夏头条》的编纂,成了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战场。
编纂室内,灯火通明。
年轻的翰林学士沈墨言(新锐派代表)激动地撰写着解读《均田令》的社论,文风活泼,列举了江北李老汉家分得田地后丰收的实例。
而一位被抽调来的老翰林则吹胡子瞪眼,坚持要用骈四俪六的文言,引经据典。
“沈编修!
此等白俚文字,如同村妇吵架,岂能登大雅之堂?有辱斯文!”
“张老!
报纸是给百姓看的!
之乎者也,几人能懂?要的就是通俗明白!”
双方争得面红耳赤。
最终,云舒亲自审阅了创刊号清样。
她肯定了沈墨言的方向,亲自提笔修改了标题,将枯燥的《喻民均田诏书解读》改为醒目的《田契到手,笑逐颜开——李老汉家的丰收年》,并配了一副简单的木刻画插图。
她指示:“要说人话,讲实事,接地气!”
云舒的编辑思想,是一种疯批的精准。
她完全摒弃了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趣味,直接瞄准最广大的底层民众的认知水平,进行降维打击。
这对恪守“文以载道”
传统的旧文人而言,简直是离经叛道。
创刊日,《大夏头条》第一期,如同一场风暴,席卷帝国。
京城:报纸一上架,瞬间被抢购一空。
茶馆酒肆里,识字的秀才大声朗读,周围挤满了引颈倾听的百姓。
当听到李老汉的故事,看到插图中老农质朴的笑容时,人群中爆出阵阵感叹和羡慕的议论。
江南:苏州府衙前的读报栏下,水泄不通。
当读到朝廷严厉查处某贪墨漕粮的知府消息时,百姓拍手称快!
以往被蒙在鼓里的冤屈,似乎找到了申诉的渠道。
乡村:里正敲着锣,召集村民,结结巴巴地读着报上防治鸡瘟的土方子,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