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那年的春天,校园里的梧桐树刚抽出一层柔嫩的浅绿色新叶,叶脉像婴儿手背的血管般清晰,风一吹,满树新绿就晃得人眼睛发颤。
空气里还裹着料峭的寒意,早晚走在教学楼走廊里,能看见玻璃窗上凝着一层薄薄的水汽,可生物工程系的学生圈子里,却炸开了比春日惊雷更响的消息——系里接到国家级“西北戈壁固沙技术”攻关任务,核心是六个月内拿出“沙枣 - 沙棘混播方案”,要真真切切种进西北的戈壁滩里。
动员会在系里最大的阶梯教室召开,三百多个座位坐得满满当当,连后排过道都挤着人。
张教授站在讲台上,藏青色衬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结实的手腕,他目光锐利得像能穿透人群,身后投影幕布上,西北戈壁的画面正缓缓展开:黄沙漫天卷过,把远处的天际线染成浑浊的土黄色,稀疏的沙蒿贴着地面生长,被风沙吹得歪歪斜斜,偶尔闪过几棵沙枣树,枝干遒劲却光秃秃的,连叶子都少得可怜。
“同学们,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课题研究。”
张教授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教室,沉稳得像戈壁上的岩石,“西北的土地正在被风沙啃噬,老乡们的羊圈被埋过三次,刚抽穗的麦子一夜之间就被黄沙盖严实,孩子们上学要绕着沙丘走两里地。我们早一天拿出方案,就能早一天给那片土地留住绿色,留住人。时间,只有半年。”
台下瞬间响起一片窃窃私语,有人悄悄掰着手指算时间,有人对着投影里的戈壁皱起眉,还有人拿出笔记本飞快地记着,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混着议论声,像潮水般此起彼伏。
“半年?连菌种筛选都不够吧?”
“沙枣和沙棘混播,之前没见过成功案例啊”
“戈壁的土壤酸碱度那么极端,幼苗能活下来吗?”
坐在最后一排角落的拾穗儿,下意识地握紧了膝盖上的笔记本,手指用力得把封皮上的塑料膜都按出了细纹。
她穿着洗得发白的浅蓝色外套,领口别着一枚小小的沙枣核做成的胸针——那是去年暑假回家时,奶奶在沙枣树下捡的,用砂纸磨了半个月才变得光滑。
她来自戈壁滩深处的村子,皮肤带着常年被风沙吹打的微糙质感,颧骨上还有淡淡的晒红,可一双眼睛却格外明亮清澈,像戈壁夜空里没被云层遮住的星星。
此刻,这双眼睛死死盯着幕布上的戈壁,没有旁人的惊讶或质疑,只有一种深沉的、近乎虔诚的专注。
她仿佛透过屏幕,闻到了家乡风沙里混着的沙枣树皮的味道,看到了村口那棵老沙枣树——去年春天风沙最大的时候,树干被吹得弯成了弓,可到了夏天,还是冒出了一丛丛嫩绿的新叶。
她甚至能听见奶奶阿古拉坐在炕头纺线时的声音:“穗儿啊,咱戈壁上的树,都是咬着牙活的,人也一样。”
团队组建得很快,张教授亲自筛选成员,核心四人里,除了拾穗儿,还有班长陈阳——个高高瘦瘦的男生,总穿着格子衬衫,做事比谁都踏实,上次系里组织植树,他硬是把每棵树苗的间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