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它不是公式堆出来的,是能摸、能看、能跟着牧民学的学问。你把论文里的模型和家乡的梭梭林对一对,就会发现那些弯弯曲曲的曲线,其实都在说‘怎么活下去’的道理。”
拾穗儿的眼眶突然有点发热,她赶紧低下头,用指尖蹭了蹭眼角——原来她纠结了好久的“K值”,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是阿爸放羊时念叨的“草够不够吃”,是阿妈种梭梭时说的“间距要留三步”,是家乡土地上长出来的“实在话”。
之前她总觉得自己像个外人,隔着玻璃看这些知识,现在才发现,自己早就站在知识的土里了,只是没找到开门的钥匙。
“我之前总怕跟不上同学,怕这些公式太复杂……”
她的声音有点发哑,却格外实在,“现在才知道,我不是不会,是没敢把家乡的事和书本连起来。”
孙教授伸手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掌心的温度透过薄薄的衬衫传过来,像春日里晒暖的石头:“别慌,学习就像梭梭树扎根——刚开始长得慢,根须在地下盘得深,后来才能抗住风沙。你比好多同学都幸运,你见过真正的荒漠,知道梭梭树怎么扛风,知道羊群怎么跟着草走,这些都是书本教不会的‘活知识’。以后遇到不懂的,别憋着,随时来问;也可以把家乡的事写下来,咱们一起琢磨怎么用生态学讲清楚,好不好?”
拾穗儿用力点头,眼泪还是没忍住,滴在笔记本上,晕开一小片墨迹。
孙教授见状,从抽屉里抽了张纸巾递给她,又转身从书架上抱下来一本蓝色封面的书——《干旱区生态学研究方法》,书页间夹着张泛黄的书签,上面画着株小小的梭梭,叶子歪歪扭扭的,像随手画的。
“这本书送给你,”他把书放在拾穗儿面前,指尖还沾着书脊上的灰,“里面有好多荒漠植被的案例,还有怎么测K值的方法。你可以看看人家是怎么把理论用到治沙上的,说不定能想起家乡的事。下次见面,咱们聊聊你家草场退化的问题,看看能不能用逻辑斯蒂模型找着原因。”
拾穗儿双手接过书,封面的布纹蹭着掌心,像摸着凉凉的沙粒。
她把书抱在怀里,仿佛抱着一团暖烘烘的光:“谢谢老师,我一定好好看,好好写家乡的事。”
这时,窗外的夕阳已经沉到教学楼后面,橘红色的光从窗户斜切进来,把老师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拾穗儿的笔记本上,和她的字迹叠在一起。
孙教授看了看表,站起身:“不早了,食堂该关门了——你快去吃饭,别像我当年似的,为了啃公式忘了吃饭,饿得胃疼。”
拾穗儿赶紧把笔记本、论文和书塞进书包,背上时还特意把书往怀里贴了贴。她朝孙教授鞠了一躬,声音比来时亮了些:“教授再见,我下次还来问您!”
孙教授笑着摆摆手,看着她的身影走出教室,直到走廊里的脚步声渐渐远了,才转身拿起自己的教案。
他翻开教案,里面夹着张刚写的便签,上面写着:“拾穗儿——结合荒漠案例设计课堂讨论,让她带家乡的故事来分享”。
笔尖停顿了下,又添了句:“下次见面问问她家乡梭梭林的近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