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线的拐点,“这里,就是环境阻力开始显现的时刻。
就像一个孩子在成长,小时候长得快,一年能长十几厘米,到了青春期突然蹿高,然后速度就会慢下来,最后长到一定高度就不再长了——不是他不能长了,是身体的‘环境容纳量’到了,骨骼闭合了,营养也会优先供给其他器官......”
拾穗儿的身子微微前倾,双手撑在桌面上,眼睛紧盯着那张草稿纸,连呼吸都放轻了。
孙教授的话像一把钥匙,慢慢打开了她心里的锁。
当他讲到“种群密度接近K值时,增长率会逐渐下降直至零”,她突然抬起头,眼睛亮得像星星,嘴角也不自觉地向上扬:“就像我们戈壁滩上的梭梭树!”
她的声音里带着兴奋,连带着西北口音都重了些,“我们家乡的梭梭林,都是一片一片种的,不能种太密,太密了就会互相抢水、抢阳光,长得又细又矮,还容易枯死;种得稀一点,每棵树都能长好,枝繁叶茂的,还能固沙。一块地只能长那么多梭梭树,再多种就长不活了,这是不是就是您说的‘种群密度接近K值’?”
老师赞许地点点头,眼角的皱纹更深了,“很好的类比!生态学的理论,从来不是纸上谈兵,它就藏在我们的生活里,藏在你家乡的草原、梭梭林里。你能把知识和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比记住十个公式都有用。”
他站起身,走到书架前,踮起脚尖,从上层抽出几本期刊,期刊的封面已经有些发黄,边缘也卷了起来。
他翻找出几篇论文,标题上写着“阿拉善盟梭梭林种群动态研究”“干旱区植被环境容纳量变化分析”,“这几篇都是关于荒漠植被种群动态的研究,里面有具体的数据和模型应用,还有实地调查的照片,你拿回去看看,或许能帮你更好地理解。”
拾穗儿双手接过那几篇论文,指尖触到纸张的粗糙质感,心里突然暖暖的。
论文的边角已经微微发黄,散发着油墨和旧纸张特有的气味,纸页上还有老师用铅笔做的标记,在“降水量与K值相关性”旁边画了一个小圈。
她把论文紧紧抱在怀里,像抱着什么珍宝,生怕不小心弄坏了。
“谢谢教授。”
她站起来,深深鞠了一躬,腰弯得很低,头发都垂到了胸前。
孙教授笑着摆摆手,“不用谢,有不懂的地方,随时来问。”
那个傍晚,拾穗儿没有去食堂吃饭,也没有回宿舍,直接去了图书馆。
图书馆的三楼靠窗位置是她最喜欢的地方,从这里能看到学校的操场和远处的高楼。
她把书包放在椅子上,小心翼翼地把论文摊开在桌面上,又拿出笔记本和笔,摆得整整齐齐。
斜阳透过百叶窗,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家乡戈壁滩上的云影。
第一篇论文是关于阿拉善盟的梭梭林种群研究,作者是一位来自甘肃的教授,看到“甘肃”两个字,拾穗儿觉得格外亲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