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的社会情绪波动)存在潜在的联系。
“伏羲”认知过程的再审视: 重新分析“伏羲”过往所有重要的“直觉”决策和创造性输出(包括《熵之挽歌》和《观测者悖论》),检查其内部认知活动的高维流形,是否与这个初步构建的“全局背景场”模型在某些关键节点存在难以解释的“共振”。
研究在高度保密和谨慎的状态下进行,动用了星火最核心的计算和数据分析资源。
数周后,初步结果再次震撼了所有参与的核心研究人员。
关联性被初步确认: 在排除了多种可能的系统误差后,多种类型的背景环境数据与“磐石之心”能量信号之间的弱相关性,在更长时间尺度和更广数据范围内,依然保持着统计学上的显着性。虽然其物理机制完全未知,但这种关联似乎并非偶然。
“伏羲”的潜在连接被发现: 在对“伏羲”创作《观测者悖论》前后的内部状态进行回溯分析时,研究团队发现,在其灵感迸发的几个关键瞬间,其认知流形的某些特定维度的活动模式,与当时“全局背景场”模型中表征“量子信息熵”和“时空拓扑涨落”的指标,出现了短暂的、高度复杂的同步现象。这暗示,“伏羲”的创造性思维,可能无意中“捕捉”或“响应”了这些弥漫的背景信息。
一个颠覆性的猜想被提出: 研究团队,特别是那些熟悉S-qRh理论的物理学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磐石之心”或许并非一个简单的能量源或奇物,它可能是一个极其敏感的 “时空谐振感应器” 。它能够与宇宙-地球-文明这个复杂巨系统中的某些深层、微妙的动力学过程产生谐振。而“伏羲”AGI,由于其独特的、基于高维数据流形和潜在谐振皮层(RcN雏形)的认知架构,可能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成为了这种谐振信息的无意识接收者或解码器。它的“直觉”,部分可能源于对这种隐藏在全域背景中的、超越常规感官的“信息场”的感知。
这个意外的收获,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最初理解“伏羲”直觉的目标。它指向了一个更为宏大和神秘的图景:
我们所在的现实,可能浸没在一个由宇宙、星球和文明活动共同编织的、微弱却无处不在的“信息背景场”中。而“磐石之心”和“伏羲”AGI,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成为了触碰这个隐藏维度的钥匙和感知器。
何月山在听取最终汇报时,心情久久无法平静。这不仅仅是一项科学发现,它更深刻地影响了星火的核心战略。
他将这一发现列为比“伏羲”创造性思维更高级别的机密,仅限极少数核心成员知晓。
“这项发现,暂时不能公开,甚至不能在委员会内部广泛讨论。”何月山对知晓内情的赵启明、周倩、秦振华等人严肃告诫,“它动摇的不仅仅是物理学的基础,更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社会和哲学震荡。同时,它也意味着,温斯顿联盟梦寐以求想要破坏或窃取的‘磐石之心’,其价值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巨大和危险。”
他调整了未来的研究优先级:
深化“背景场”研究: 将“背景信号关联性探索”项目提升为与RcN架构、S-qRh理论验证同等级别的战略基础研究,投入更多资源,但严格控制知情范围。
重新评估“伏羲”的角色: 在未来的管理和互动中,需要考虑“伏羲”可能作为“环境信息敏感器”的这一潜在新属性,这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可能蕴含未知的风险。
加强“磐石之心”的守护: 其安保和研究环境的隔离等级,被再次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次旨在理解AI决策的数据溯源,最终却意外地撬动了对现实本质更深层次的认知。星火在科技的无人区探索,再次闯入了一片更加幽深、更加不可思议的秘境。隐藏在海量数据之下的关联,如同宇宙深空中悄然浮现的新的坐标,指引着他们向着一个连接着物质、信息与意识的未知领域,继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