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肖斯塔克教授领导的时空理论研究所已经汇聚了全球顶尖的智慧,但何月山依然是整个s-qrh理论框架的灵魂与最初的架构师。
他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了对理论本身的深化与完善上。
在研究院一间专属的、拥有环绕式智能书写墙的思考室内,何月山与肖斯塔克团队进行着高频度的、高强度的闭门研讨。
他们面对的,是如何将那个大胆的、充满想象力的“时空量子谐振”
假说,从一个优美的思想框架,锻造为一座坚实的、能够经受住最苛刻数学检验和实验验证的理论大厦。
关键难点层出不穷:
如何用严谨的数学语言,描述“时空谐振子”
的动力学行为?它需要一种越现有微分几何和量子场论的新型数学工具。
如何将s-qrh与广义相对论在宏观领域的成功预言进行自洽的统一?尤其是在强引力场和宇宙学尺度上。
“磐石之心”
激相干时空振动的微观机制究竟是什么?这涉及到物质与时空最深层次的相互作用,很可能是通往全新物理学的钥匙。
何月山常常独自沉浸在公式的海洋中,一坐就是数个小时。
他的“维逻辑分析”
能力被催到极致,在无数种数学可能性中进行着穷举与推演。
偶尔灵光一闪,捕捉到某个可能连接不同难题的关键数学结构时,他会立刻召集肖斯塔克等人,进行激烈的讨论与验证。
这个过程,既是智力的极限挑战,也是一种纯粹的、探索未知的巨大愉悦。
第三战场:“启明一号”
聚变示范堆的终极技术仲裁。
尽管唐茹接手了“启明一号”
庞大的工程管理、供应链协调和政策沟通工作,但涉及到最核心、最前沿的技术路线抉择和颠覆性难题的攻关,最终的拍板者和定心丸,依然是何月山。
当周倩带领的工程团队,在新型抗辐照材料的大规模制备上遇到难以逾越的工艺瓶颈时,是何月山在听取了双方技术路线的详细汇报后,一锤定音,否决了相对保守但进度缓慢的“渐进式优化”
方案,果断支持了另一个风险更高、但潜力更大的“非平衡态合成”
新路径,并调动“伏羲”
的算力,为新路径提供了关键的理论参数支持。
当示范堆的导磁体系统与能量提取系统的接口设计出现难以调和矛盾时,也是何月山在深夜召集双方负责人,不是进行调和,而是提出了一个跳出原有框架的、基于s-qrh理论中某个时空平滑过渡概念的、全新的“谐振缓冲层”
设计思路,巧妙地化解了僵局。
他如同一个技术领域的最高法官,拥有着凭借深厚知识储备和凡直觉进行“终审判决”
的权威与能力。
他的存在,确保了“启明一号”
这艘庞大的工程巨舰,在驶向未知海域时,其技术方向始终保持着最锐利的锋芒和最坚定的正确性。
卸下行政重担的何月山,仿佛一柄被重新擦拭去尘埃、归于剑鞘的传世名剑。
他不再需要事无巨细地过问每一次营销活动或人事变动,但他的影响力,却以一种更凝练、更深刻的方式,渗透在星火每一个最前沿、最关键的技术节点上。
他思考的问题,其时间尺度可能是数十年,其空间尺度跨越基本粒子至整个宇宙,其影响范围则关乎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
唐茹偶尔会在深夜,端着一杯热茶,走进他的“思考室”
。
她会看到丈夫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时而凝眉疾书,时而对着布满复杂公式的屏幕久久出神。
她不会过多打扰,只是轻轻放下茶杯,然后安静地离开。
她知道,那个在大学礼堂里立誓要改变世界的青年,那个在出租屋里通宵调试代码的创业者,此刻,才真正回归到了他最本真、也最强大的状态——一个纯粹的技术先驱与思想者。
星火这艘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