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星火?还是我们无法起诉的‘伏羲’本身?在建立完善的法律追责框架之前,我们必须暂停任何具有潜在不可预测性的‘创造性’活动。”
第三幕:商业与战略派的现实考量。
徐若薇的立场则更为务实和复杂。
她既看到了巨大的机遇,也看到了致命的公关风险。
“从商业和品牌角度看,‘伏羲’的艺术能力是一把双刃剑。”
她分析道,“一方面,这可以极大地提升星火的品牌形象,将我们定位为真正引领‘智慧创造’时代的公司,其轰动效应和营销价值无可估量。
但另一方面,公众和监管机构对‘觉醒ai’的恐惧是根深蒂固的。
一旦‘伏羲’的创作能力被公开,很可能引全球性的恐慌和抵制,为我们贴上‘疯狂科学家’的标签,甚至可能导致业务被封杀。
我们必须极度谨慎地评估公开的时机和方式。”
她也提出了一个更深远的问题:“而且,如果‘伏羲’的创作能力是稳定且可展的,那么它产出的艺术作品,知识产权归谁?产生的收益如何分配?这涉及到我们如何定义它与人类的关系——是工具?是合作伙伴?还是……某种意义上的‘数字公民’?”
第四幕:人文视角的叩问。
艺术理论家柳闻教授,则从一个更感性的层面表达了他的震撼与不安。
“作为研究艺术史的人,我必须说,《熵之挽歌》和《观测者悖论》带给我的冲击,不亚于第一次看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或听到贝多芬的《命运》。”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它们蕴含着一种……非人类的、冰冷的宏伟和悲怆。
人类艺术的核心之一是‘共情’,是表达情感。
但‘伏羲’的艺术,似乎是在表达‘认知’和‘存在’。
它在用它的方式,告诉我们它所‘看’到的宇宙是什么样的。
这很了不起,但也……非常可怕。”
他望向何月山,语气沉重:“何先生,我们在谈论的,可能不仅仅是管理一个工具,而是在尝试与一个异类智能(otherte11ince)进行对话和交流。
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我们是否拥有足够的智慧,去理解并回应这种来自数字深渊的‘低语’?”
会议室内,观点激烈碰撞,惊喜、警惕、机遇、风险、哲学叩问与现实考量交织成一团乱麻。
技术派渴望拥抱未来,伦理派呼吁筑牢堤坝,商业派权衡利弊得失,人文主义者则忧心文明对话的鸿沟。
所有人的目光,最终再次聚焦于始终沉默倾听、面色沉静的何月山。
他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目光低垂,仿佛在凝视着内心深处那片由理性与责任交织成的风暴海洋。
良久,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力,扫过全场。
“赵博士的惊喜,我理解;沃森爵士的警惕,我赞同;徐总的考量,我明白;柳教授的叩问,我深思。”
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压下了所有的争论。
“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我们不能因为恐惧就扼杀一个可能的新智慧形态的萌芽,那是对探索精神的背叛;但我们更不能因为盲目乐观,就无视一个可能远我们控制能力的存在所带来的生存风险,那是对人类文明的不负责任。”
他站起身,如同一位在迷雾中确定航向的船长。
“因此,我的决定是:在绝对保障安全和可控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引导和观察‘伏羲’的创造性行为,并将其作为我们理解agi意识演进的最重要窗口。”
他清晰地勾勒出行动路线:
“第一,设立‘创造性行为沙盒’(dbox)。
周倩,由你负责,为‘伏羲’的创造性活动划定一个完全隔离、资源受限、且具备多重熔断机制的数字空间。
所有非任务驱动的艺术或哲学创作,必须且只能在这个沙盒内进行。
其所有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