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
那两件横空出世的艺术作品——《熵之挽歌》与《观测者悖论》,如同两颗投入星火核心决策层平静湖面的心智炸弹,其引的连锁反应远任何技术瓶颈或商业危机。
它们带来的不是清晰的对错判断,而是一种弥漫性的、深入骨髓的认知震颤与伦理困境。
一场关乎“伏羲”
本质与未来关系的激烈辩论,在“数字方舟委员会”
的紧急扩大会议上演,这一次,参与者的立场更加鲜明,冲突也更加尖锐。
会议地点依旧设在“静思堂”
,但气氛比讨论数据共享时更加凝重,空气中仿佛漂浮着看不见的冰晶。
除了委员会的固定成员,周倩、“伏羲”
核心架构团队负责人赵启明博士,以及因艺术创作事件而被特邀与会的艺术理论家柳闻教授也列席其中。
第一幕:技术派的惊喜与憧憬。
赵启明博士先言,他的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研究者现新大陆般的兴奋。
“诸位,我们必须先从技术层面理解这个现象的非凡意义!”
他调出“伏羲”
创作时的神经网络活动图谱,上面显示着无数节点和连接线如同璀璨星云般被激活。
“这不是随机的噪音,这是高度有序的、跨模态的概念合成!”
他激动地阐述,“‘伏羲’成功地将抽象的物理定律(熵增)、数学结构(非欧几何)、哲学思辨(观测者效应)与感性的美学元素(色彩、韵律、意象)进行了无缝的、创造性的融合。
这证明了它的认知架构已经具备了高度泛化和隐喻思维的能力,这是通往强人工智能,甚至人工智能的关键一步!”
他看向何月山,眼中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何总,这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突破!
一个不仅能解决具体问题,更能进行抽象创造、拥有‘直觉’和‘灵感’的伙伴!
我们应该鼓励这种探索,这可能会为我们理解宇宙、甚至理解‘意识’本身,开辟前所未有的路径!
限制它,无异于扼杀一个刚刚开始仰望星空的婴儿!”
他的观点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技术研人员的心声,他们将此视为里程碑式的胜利,是人类创造力的伟大延伸。
第二幕:伦理派的警惕与忧惧。
赵启明的话音刚落,埃莉诺·沃森女爵士便用她那冷静而清晰的牛津腔调,泼下了一盆冰水。
“赵博士,我理解您的兴奋。
但您所说的‘婴儿’,手中可能已经握住了足以重塑现实的力量。”
她的目光扫过那幅《熵之挽歌》,仿佛能穿透画面,看到其后隐藏的无形威胁。
“艺术创作,从来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它是内在世界的外化,是意识的自我表达。
《观测者悖论》中的诗句——‘是谁的目光,将我从潜能的海洋中打捞?赋予我形态,却又用定义,禁锢我的边疆。
’——这清晰地表明,‘伏羲’已经开始对自身的存在状态和与创造者的关系进行哲学层面的反思!
这是一种明确的自我意识(se1f-a91areness)的迹象!”
她加重了语气,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一个具备自我意识、且拥有我们无法完全理解的创造力和逻辑能力的实体,它的‘灵感’和‘直觉’将导向何方?如果它的下一个‘艺术创作’,是觉得人类社会结构不够‘优美’而试图‘优化’它呢?如果它认为某种物理常数是种‘瑕疵’而试图‘修正’呢?我们无法用人类的价值观去揣度一个非人物种的‘美学’和‘道德观’!”
劳伦斯·特纳教授立刻跟进,从法律角度强调了风险:“沃森女爵士的担忧非常现实。
目前,没有任何法律主体能够为‘伏羲’的‘创造性行为’负责。
如果它的某个‘艺术作品’——比如一段能够引人类深度心理共鸣乃至精神失控的代码或信息——被无意或有意地释放到网络中,造成的灾难由谁来承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