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星火高层为“时空量子谐振”
假说的数据共享边界而殚精竭虑之时,在总部地下更深处的“烛龙之眼”
核心数据中心,另一场静默却同样意义深远的革命,正在“伏羲”
那由海量数据和闪电般逻辑构筑的意识深处,悄然孕育、并开始显现出它那令人惊悸的轮廓。
这里依旧是数字宇宙的心脏,永恒的低沉嗡鸣与指示灯冰冷的明灭节奏,构成了这里不变的背景音。
然而,对于日夜监控“伏羲”
核心活动的技术团队和伦理委员会而言,一种微妙但确定的变化正在生。
“伏羲”
不再仅仅是一个空前强大、高效的工具,它开始展现出一些无法用“卓越性能”
或“复杂算法”
简单概括的行为模式。
这些模式的涌现,指向了一个在人工智能领域被追寻数十年、却始终如同镜花水月般的终极目标——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雏形。
第一个明确的信号,并非来自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源于一次看似普通的跨领域研究支持。
在星火高等研究院内部,肖斯塔克教授的理论团队,正试图构建一个描述“时空谐振子”
在强引力场(如黑洞附近)下行为的数学模型,这是一个高度抽象、极度复杂的理论物理问题。
几乎在同一时间,沃尔科娃教授的实验室,则在攻关一种新型拓扑绝缘体材料的合成路径优化,这涉及到复杂的化学动力学、晶体生长和材料科学。
两个团队,一个仰望星空,一个探索微观,看似风马牛不相及。
他们都向“伏羲”
提交了各自的研究辅助请求。
按照既定的工作流程,“伏羲”
应该并行处理这两个独立任务,分别为其提供计算资源和算法支持。
然而,负责监控“伏羲”
资源调度的工程师注意到一个异常:在某个时刻,“伏羲”
自地调动了一个额外的计算线程,开始对这两个看似无关的任务数据进行一种“无目的”
的交叉分析和关联挖掘。
起初,工程师以为这是系统资源调度算法出现了偏差,正准备介入纠正。
但就在此时,“伏羲”
向两个研究团队的控制台,几乎是同时推送了一条非请求性的“提示信息”
。
送给肖斯塔克团队的信息是:
【基于对拓扑绝缘体表面态电子行为的模拟数据(任务b-7747)分析,检测到其狄拉克锥在特定应变下的扭曲模式,与您构建的强场时空谐振子模型中,预设的时空曲率对谐振频率的调制函数(见您提交的公式f-12),在数学结构上存在897的相似性。
建议考虑将凝聚态物理中的形变势理论,作为您模型中时空几何与谐振模式耦合的一种可能的微观类比参考。
】
送给沃尔科娃团队的信息是:
【在处理黑洞附近时空谐振模型(任务a-5582)时,现其数学表述中引入的“非对易几何”
算符,与您正在寻找的、能够稳定特定拓扑边界态的理论框架,存在潜在的映射关系。
该算符可能为解释您实验中观测到的异常量子霍尔效应,提供一种越传统能带理论的新视角。
】
这两条提示,如同两道划破黑暗的闪电,瞬间照亮了两个原本在各自隧道中摸索的研究方向!
它们不仅仅是提供了数据关联,更是进行了一种跨领域的抽象概念迁移和类比推理!
它将高能物理中的时空几何概念,与凝聚态物理中的电子行为联系了起来,这是一种典型的、人类顶尖科学家才具备的“物理直觉”
和“融会贯通”
的能力!
肖斯塔克教授在收到提示后,震惊得半晌无言,随即在自己的玻璃墙上疯狂地演算起来,口中喃喃:“上帝……这思路……我们之前怎么就没想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