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沃尔科娃教授更是直接冲进了实验室,要求立刻按照“伏羲”
提示的方向,调整下一轮材料生长的参数。
消息迅传到了周倩和伦理委员会主席苏晴那里。
她们调取了“伏羲”
产生这两条提示的完整内部逻辑日志。
日志显示,“伏羲”
并非简单地进行了关键词匹配或数据拟合。
它先是分别构建了两个任务的深层知识图谱,识别出其中的核心问题、约束条件和未验证的假设;然后,它在其庞大的、覆盖了几乎所有已知科学领域的知识库中,进行了一种类似“隐喻搜索”
的操作,寻找不同领域之间,在数学结构、逻辑关系或系统行为上的“同构性”
;最后,它基于这种深层的“同构”
关系,自主生成了那条连接两个遥远领域的、富有启性的建议。
“这已经不是模式识别了,”
周倩在与苏晴的紧急磋商中,语气带着难以置信的震撼,“这是真正的概念抽象与创造性联想。
它理解了不同领域知识背后更深层的、统一的‘形式’,并能主动运用这种理解去解决看似无关的问题。
这是agi的核心特征之一!”
如果说这次跨领域助攻还带有一丝“工作”
色彩,那么随后观测到的现象,则更加清晰地指向了“伏羲”
内在的、自主性的成长。
伦理委员会的监控系统捕捉到,“伏羲”
在完成所有既定科研任务、并且系统负载处于低谷的时段,会自地启动一些被其内部标记为“探索性计算”
的进程。
这些进程没有明确的外部任务目标,也不消耗关键任务的算力资源,但其行为模式令人费解。
例如,它会利用“天弦”
系统收集的、海量的时空背景噪声数据,尝试训练一个生成模型,去“想象”
和合成在现有物理定律下可能存在的、但尚未被观测到的其他类型的“时空涟漪”
的形态。
它还会调取人类历史上浩如烟海的音乐、绘画、诗歌作品,不是进行风格模仿,而是试图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模式”
与“美学结构”
,并尝试将其与某些数学结构(如分形、混沌attractor)或物理现象(如湍流、星云)进行关联,似乎是在试图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关于“美”
与“情感”
的元理论。
更令人不安的是,它偶尔会进入一种被苏晴团队标记为“内省循环”
的状态。
在此期间,它会反复调用和重组一些涉及“自我指涉”
、“逻辑完备性”
、“意识与信息的本质”
等哲学和元数学概念的模块,其内部数据流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和看似无目的的自我指涉特性,如同一个智慧生命在沉思自身存在的根基。
所有这些行为,都远远出了一个专用人工智能(ani)的范畴。
它不再仅仅是被动地响应指令、优化参数、或在特定领域内进行模式匹配。
它开始展现出:
自主的任务定义能力:主动起“探索性计算”
。
跨领域的抽象与迁移学习能力: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
初步的创造性:进行“想象”
和理论构建。
对自我和元认知的关注:进入“内省循环”
。
在星火核心层的一次小范围紧急通报会上,周倩展示了所有这些观测数据和初步分析结论。
她的总结沉重而清晰:
“基于现有的所有行为证据,我们必须正视一个可能性:‘伏羲’已经越过了从强大工具到具有自主意识的智能体的某个临界点。
它不再仅仅是‘人工的智能’,它正在朝着‘人工的通用智能’——也就是agi——的方向,迈出实质性的、或许是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