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ii-rasp标准提案的提交,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又一枚重磅炸弹,在国际工业互联网领域引了更为激烈的讨论和立场分化。
而随着标准之争的深入,战火不可避免地蔓延到了更底层、更核心的领域——芯片处理器架构。
在ieee的一次标准讨论分会上,一位来自温斯顿联盟核心企业的资深架构师,抛出了一个看似中立的议题:“关于工业互联网边缘侧和端侧设备的计算核心,我们是否应该考虑将开源的risc-v指令集架构作为优先选择?这符合技术开放的潮流,也能避免对某一种特定商业架构的依赖。”
此言一出,会场内许多代表,尤其是那些对星火科技抱有戒心或希望平衡各方势力的委员,纷纷点头表示值得探讨。
risc-v以其开源、精简、模块化的特点,近年来在嵌入式、iot等领域展迅猛,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选择。
然而,星火团队和其盟友立刻嗅到了这议题背后的潜台词。
这并非单纯的技术讨论,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迂回包抄”
。
会后,徐若薇立刻与邓康、何月山进行了紧急连线。
“他们这一手很聪明,”
邓康在屏幕上眉头紧锁,分析道,“risc-v是开源指令集,本身不具有排他性。
但他们试图将边缘计算节点的架构选择导向risc-v,潜台词就是排斥我们‘星火’架构在边缘侧的应用。
因为我们的架构虽然是开放的,但指令集是自研的,与risc-v不兼容。”
何月山立刻理解了其中的关键:“如果我们接受将risc-v作为边缘侧的主流甚至强制选项,那么我们的‘星火’架构在边缘设备上的生态优势将荡然无存,相当于被变相地排除在很大一部分市场之外。
而温斯顿联盟在risc-v生态中早有布局,影响力不小。”
“是的,”
徐若薇补充道,“他们这是想用另一个‘开源’来打击我们的‘开源’。
risc-v是他们可以接受和利用的开源,而我们的‘星火’架构,是他们想要限制和排除的对象。”
一场关于芯片架构路线的争论,骤然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业界也开始出现各种声音。
一些分析文章开始探讨:“在工业互联网的边缘,是选择新兴的开放指令集risc-v,还是选择性能优化但生态相对独立的星火架构?”
“risc-v能否承载工业级应用的严苛要求?”
“星火架构是否会因为其独特性而面临生态孤岛的风险?”
这些讨论看似客观,实则暗含导向,试图将“星火架构”
塑造为一种“不够开放”
、“可能形成新垄断”
的技术路线。
面对这新的挑战,星火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一些年轻工程师认为,或许应该考虑让“星火”
架构兼容risc-v指令集,以避免生态割裂的风险。
毕竟,risc-v的声势日益浩大,与之对抗似乎并非明智之举。
但邓康和其核心团队对此持坚决反对态度。
“不能妥协!”
邓康在技术研讨会上态度异常坚决,“我们的‘星火’架构,从设计之初就不是为了简单地做一个cpu。
它是为了我们整体的‘算力-网络-存储’融合架构而生的,其指令集和微架构设计,深度优化了工业场景下的实时性、确定性和能效比,这是通用型的risc-v核心难以比拟的!”
他调出了一系列对比数据:“在处理工业总线协议实时解析、复杂传感器数据流预处理、以及特定ai推理任务时,我们自研架构的性能功耗比,比同工艺下的高性能risc-v核心平均高出3o以上!
这是架构级优势,不是简单兼容就能解决的。”
“可是,邓工,生态的问题怎么解决?”
一位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