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改租的两栋样板楼、课岗人才公寓的五个楼层、海江数字旧改的五个街区,每一处都标出采样时间窗口。
群众代表从报名池里公开摇号,三十六个人被选中,签完保密与回避承诺,在门口领取了胸牌与记录卡。
林允儿的分社决定做一条不带评论的纪录片,只拍过程,不做结论,素材全量上传透明窗。
三点,另起一场小会。
岭北来的人有些拘谨,提到课岗的拆迁收尾时吞吞吐吐。
李一凡把一张航拍图铺在桌上,几个斑点像针眼。
他说不用遮,问题总会暴露,早点暴露还能改,晚了就是事故。
随后又把开商与银行的分账合约翻出来,点名要在一个月内把“工程节点支付与结构化资金”
两条线打通,按周报送。
他没有拔高嗓门,但每个字都像钉子,钉在桌面。
会开到四点半,智库章程做最后审读。
专家们把几处容易被误解的表达改得更硬,把“建议”
“倡导”
统统替换成“必须”
“应当”
,又专门加了“公开对等权”
一条:任何被评估单位对分数有异议,可在十日内提交反证,智库在七日内给复核结论,结论同样公开。
群众代表听完鼓起掌,有人低声说,这才公平。
五点,新闻通报会开在透明窗的直播间。
对外只说两件事:智库正式成立,第一批评估名单及方法公开。
评论区里有人夸硬,有人担心“红榜黄榜”
会给干部压力。
主持人没回应议论,只把链接贴在屏幕右侧,任何人都能点进看方法学、样本库、评分脚本。
李一凡看了一眼弹幕,关掉手机,他知道真正的考验不是吵几句,而是两周后第一批分数出来时敢不敢照单公布。
晚上,四九城打来电话,问岭州的智库章程能否分享,是否考虑与国家智库共建实验室。
李一凡把文件了过去,只补了一句:方法要公开,数据要可复核。
对方沉默两秒,说这正是他们想听的答案。
夜风拂过省府前的旗面,灯光把楼体切成整齐的几何块。
李一凡回到办公室,把白板上“独立三条”
又描了一遍,随后在角落添了两句:评估不是审判,评估是校准;透明不是表演,透明是信用。
他放下笔,窗外的城市正一点点亮起来,像一张巨大网格,等着新秩序把线拢紧。
下一步,他要让这支智库在一个月内跑完四个样板,再把方法复制到全省。
争议还会有,但只要尺度一致,风声再紧,路也会越走越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