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碰头会悄然进行。
议题是“人”
。
组织口联络员带来三份人名单,涉及处级干部的“破格使用”
与“火线提拔”
。
常之朗提名两位:“一位是县里做棚改的‘硬骨头’,另一位是经侦系统的‘资金猎手’。”
宁秀兰加了一位基层法官,理由很简单:“她写的裁定书,基层一线能看懂。
李一凡听罢,只说:“一条红线——不论资排辈,论战果。”
组织口当场敲定初步人事安排,并提醒:“注意舆情,将人选的战绩透明化,写在‘干部故事’里。”
李一凡点头,“让群众知道,谁在替他们把账算清、把楼盖好、把钱守住。”
会散后,走廊尽头的落地窗外,岭州城的灯像一盏盏耐心的火。
戴立鸣快步追上:“书记,陈绍东刚来信息,说想见您。”
李一凡停住脚步,沉吟两秒:“明早九点半,书房。”
他没有细讲,但心里明白——当“改革办”
由临时变成常设、由战时变成常态,某些人的位置、选择与命运,也到了重排的时刻。
回到办公室,他把白板上“专班”
两个字擦去,写上新的四个字:“改革办公室”
。
下方,仍旧那五个小字随之排列:稳、准、快、真、信。
他在“真”
的右边多点了一下笔尖——这是把权责落锚,也是把良心落锚。
明天,他要面对的不止是流程、模板和指标,还有人心、去留与风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