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天光透过政务大厅东侧的玻璃幕墙,洒在中部督导小组即将启程的行李箱上。
李一凡站在楼梯口,望着那几只写有“制度推进专项任务组”
标识的箱子,目光略显凝重。
他知道,从这一刻开始,“星城样本”
将不再局限于潇湘一隅,而是沿着西线进入云岭、黔南、巴渝等深度治理盲区。
试点,不再是模拟推演,而是真刀实枪地撬动一省甚至一地的治理方式。
陈晓峰翻看着最新更新的试点图谱。
西线站确定为“岷州”
——一个既有工业包袱又承载改革实验任务的典型西部城市。
其“环保数据虚报”
“水利工程低效”
及“群众上访频”
问题,早已上过部里通报。
中央选它开刀,是要打头阵、立规矩,也是要传一个信号:不是只有星城能跑得快,每一地都要上墙。
出前夕,李一凡主持召开了试点督导誓师会。
会议没有套话,只有一张任务表和一句话:去之前先想清楚,墙建不起来,回来就下岗。
所有参会人员人手一份《星城绿单操作细则》,加盖“中部督导专班”
钢印。
陈晓峰私下找了几个年轻干部谈话:“别以为西部软,群众更硬;墙没立稳,你以为的客气就是拖。”
当天傍晚,专班一行六人踏上西行列车。
为避免引外地误判,整个督导团队以“数据核验小组”
名义低调入驻。
岷州市府并不知情,只在前一天接到“上级抽检工作流程透明化程度”
的通知。
副市长马力主动请缨接待,对外称是“生态大数据对接交流会”
。
但就在专班抵达当天早晨,岷州政务内网流出一则通知截图,引广泛关注:通知称“所有涉政平台数据报送暂停48小时,进行后台同步校验”
。
有人一眼识破:“来了,是那套问责机制。”
第一晚驻地布置极为简陋,陈晓峰拒绝了岷州安排的酒店,直接入住政务云计算中心办公楼顶层值班间。
他让人搬来三块白板,在上面写下六个字:“项目、节点、责任人”
。
另一侧,则是岷州过去三年通报问题清单,红条如血,密密麻麻。
李一凡在群里留言:“调阅问题墙样板,明日对接搭建场地,三天立墙。”
次日清晨,西部块“群众监督墙”
在岷州广场搭建完成。
与星城不同,这次采用了模块化拼装,便于拆解移动。
墙体刚落地,便有路人驻足围观。
一位退休教师拉着专班干部问:“这是从星城学来的那套吧?”
得到确认后,他点头:“听过你们那边三天清账的故事,就等你们来这儿。”
墙体搭建完毕,最先贴上的不是绿单,而是“红卡榜”
——岷州市过去两年被省级及中央信访系统点名的项目与人员。
包括“龙河治理延宕”
“园区搬迁虚报投入”
等十余项顽疾。
马力看到后面色一沉,低声道:“这也太……直接了。”
陈晓峰回应:“要的不就是直接?”
当天傍晚,岷州市委召开临时工作协调会。
书记亲自主持,会议不到一小时,直奔主题:三个问题谁来答、两个名单何时交、群众代表在哪挑。
李一凡坐在角落,只说一句话:“明天上午八点,墙下听你们回答。”
消息传出,全市主要职能部门一夜无眠。
第三天清晨,岷州广场格外热闹。
群众代表从社区、行业、网络平台三路选出,名单在市府外屏滚动播放。
七点半前,已有百余群众围在墙下,手持问题清单等待“点题”
。
轮是关于“园区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