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港区的夜色像一面深色的布,被码头上稀稀落落的灯光烫出了几个亮眼的孔。
海风从防波堤外推进来,带着盐分和汽油味,掠过堆场、泊位、仓库,吹动吊机的钢缆出低沉的金属颤音。
李一凡走在港务集团办公楼的长廊里,脚步声在空旷的地面上敲得格外清晰。
他手里的文件夹厚实,边缘略微卷起,里面是三天来舆情波动、港区运行异常以及资金流向的最新分析。
推门进入作战室,陈晓峰正守在舆情大屏前,眉头紧锁。
屏幕上的曲线在凌晨两点意外地拉出一根急上升的线条,标注是“非法集会传言”
。
“哪来的?”
李一凡直接问。
“境外平台先,本地两三个新号跟着搬运,还配了去年某次冲突的老照片。”
陈晓峰指着屏幕上的照片位置,“我们确认过,背景里的港区仓库已经拆了,这图至少是两年前的。”
“那就按证据打。”
李一凡的声音沉稳,“凡星马上推出对比照,老照片、现状照并排,时间码清楚标上,不加解释,让网友自己看。”
不多时,凡星的图文出,评论区先是寥寥几句质疑,随后港区工人和司机陆续贴出当晚拍摄的短视频:机具轰鸣、吊臂升降、灯光亮如白昼,与传言中的“集会”
风马牛不相及。
曲线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摁下,平滑地回到正常波动。
“这只是个开胃菜。”
陈晓峰关掉大屏,转向李一凡,“金融监管那边追到‘慈善壳’的资金去向了,两条线,一条流向境外地产信托,一条进了几家小型基金。”
李一凡低头在文件夹上划了两笔:“地产信托那条,让对口的商业银行做‘合规压力测试’,不拦、不批,拖三天;基金那条,列入重点审查名单,理由是‘高频短期操作风险’。”
“你这是把他们往窄路上逼。”
陈晓峰笑了笑。
“逼路是为了看他们跳不跳。”
李一凡淡淡道,“跳了,就有更多证据;不跳,就说明有人在后面劝。”
话音未落,港区调度打来电话,说三号码头的泊位申请被临时撤回,理由是“货主取消计划”
。
李一凡听完没急着回应,只是看了看时间:“派人去确认集拼区的货柜动向,把那批柜的转运单、挂签、司机身份全部拍下来归档。
记住,不阻拦,记录。”
这一夜,香江港区的空气里弥漫着一种不易察觉的紧张。
——
第二天上午,港务集团的例行调度会提前半小时召开。
长桌的一侧是港区管理层和政府口岸办,另一侧坐着凡星传媒的舆情组、凡星资本的风控团队。
李一凡没有寒暄,开门见山:“我们现在不是在救火,而是在铺设防火带。
每一条异常通道、每一次资金异动、每一波舆情尖刺,都要在第一时间建立闭环。”
他在白板上写下三行字:数据锁、口径稳、节奏准。
“数据锁,是所有系统的时间码、关键环节必须能互相校验;口径稳,是对外的说法一天内只能有一个版本;节奏准,是我们出手的时间既不拖,也不抢,永远踩在对方情绪未成势的节点。”
会议室的灯光映在白板上,三个词像三根钉子一样定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今天下午三点,政务院的例会要我汇报港区的第一阶段结果。”
李一凡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我要的不是一份漂亮的幻灯片,而是一套可以在全国沿海口岸复制的‘香江模式’——机制先行,数据作骨,舆情为盾。”
众人纷纷点头,气氛凝重而有力。
——
下午两点半,李一凡回到办公室,桌上的电话响了。
是林建国。
“沿海那几个港口的样品包,政务院很看重。”
电话那头的声音沉稳,“你这边要注意,不只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