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清晨,星城市委办公楼的办公桌上,静静躺着一份红头文件。
文件编号:“潇组干〔2o2o〕第41号”
,抬头清晰写着八个字——关于星城市主要领导职务调整的通知。
短短一页纸,却意味着一场权力接续的正式完成,也标志着李一凡时代在星城市的“卸权”
,以一种极其有序、毫无裂痕的方式完成。
这是李一凡亲自“主持不主持”
的人事棋局。
潇湘省委组织部、省委常委会、星城市委组织部之间,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完成了几项关键职务的调整提案、考察、审批与备案。
上午九点整,星城市召开全市领导干部大会。
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郭启山出席会议,现场宣布任免:
——经省委研究决定:
原星城市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启明同志,任中共星城市委书记;
原星城市常务副市长李志远同志,提名为星城市市长候选人;
原市委秘书长梁国涛同志,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三人依次上台致简短言。
掌声不算激烈,但极其整齐——所有人都知道,这不是一场人事风暴,而是一场制度延续。
在星城市这块土地上,“延续”
两个字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新官上任三把火”
。
陈启明站在麦克风前,第一句话就不是讲自己的任命感言,而是重申:“我们要继续落实李一凡同志在星城市任职期间所确立的展战略、财政机制和改革节奏,确保星城保持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引领优势。”
一句话,稳住了风向。
过去的十年,星城市已经不只是潇湘省的经济引擎,更是大夏中部体制改革的“模板城市”
。
从“高新科技产业园区”
到“基金挂钩财政模式”
,从“基层政务响应平台”
到“凡星智库+政府联动决策机制”
,这些被称为“李氏治理体系”
的制度结构,早已深深嵌入这座城市的骨骼之中。
此时此刻,全市核心干部关心的不是换谁当市长,而是:这套系统能否继续稳定运行?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因为陈启明、李志远、梁国涛三人,早已被星城市系统上下默认为“李一凡系”
中最具继承力的中坚力量。
——陈启明,跟随李一凡多年,曾主导市级招商制度改革,搭建“招商不靠关系,只靠机制”
的基金引入评估模型。
他是星城市财政模式真正的架构者之一。
——李志远,从副区长到副市长再到常务副市长,一路跟随李一凡推进土地整备、园区开、政企协同,甚至主导凡星投资进入中微项目的初期落地协调。
——梁国涛,原市委秘书长,是李一凡最倚重的政务节奏控制者,所有重大改革背后的会议组织、宣传舆论引导、制度化汇报,皆出自其手笔。
此刻三人一齐接棒,等于李一凡离开星城市,但他的“治理系统”
却以高度技术化、结构化的方式完成自我延续。
……
会议结束后,市政府三号会议室召开闭门碰头会。
陈启明主持,李志远与梁国涛在座。
参与会议的还有财政局、改委、组织部、科技局、住建局六部门主要负责人。
“今天不开讲话会,只开调度会。”
陈启明语气简洁,“目标只有一个,接下来的两周内,我们要完成三项任务。”
“一、将星城市在建重大项目清单重新审视一遍,划分‘优先级推进名单’。”
“二、准备向省政府汇报材料,专题为‘财政平台与产业基金挂钩机制在全省推广可行性分析’,我要让李省长第一时间拿到最合格的样板。”
“三、启动‘星三号行动计划’——将中微公司二期研线、中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