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汲取上海的经验,采用tod模式,将人才社区、产业园区和城市中心紧密对接。”
郑建国还展开了详细的交通规划图:“除了在建的三条地铁线,我们还规划了定制公交系统。
最重要的是建设国际人才快线,从人才社区直达机场,全程45分钟,让国际人才往来更便捷。
同时在社区内部建设智能交通系统,这是我在哈佛学习时研究的新模式。”
“智能交通具体是什么方案?”
李一凡对这个创新很感兴趣。
“我们将在人才社区建设全市第一个智能交通示范区。”
郑建国解释道,“包括智能信号灯系统、自动驾驶公交、智能停车管理等。
特别是要引入波士顿的‘绿波带’技术,让社区内部交通更加便捷。
同时规划了完整的自行车道和步行系统,打造低碳出行环境。”
这时,张立成教授来电话,他对人才服务中心的医疗部分提出建议:“建议成立国际医疗咨询委员会,我可以邀请哈佛医学院的专家参与。
同时要建立远程医疗平台,让人才能够随时与国际专家进行远程会诊。”
“这个建议很好。”
李一凡说,“医疗服务要国际化。
周凌峰,你负责对接张教授,把这个平台建起来。”
杨国强紧接着介绍了人才服务卡的具体功能:“这是一张集政务服务、医疗保障、文化消费于一体的多功能卡。
持卡人可以享受交通、医疗、文化等各类优惠,还能获得创业支持、子女教育等专属服务。”
“服务团队很关键。”
李一凡强调,“要选派优秀干部到人才服务中心工作。
既要懂专业、会外语,更要加强服务意识。
可以从国际酒店引进服务管理人才,提升服务水平。”
会议结束时,李一凡特别强调:“服务无小事。
人才服务中心不仅仅是办事的地方,更要成为人才之家。
要让广大人才都投入星城的热情和诚意,让他们真正把星城当作家。”
散会后,李一凡和陈启明实地实地考察了人才服务中心施工现场。
郑建国专门介绍了交通设施的建设进度:“地铁2号线和6号线的人才社区站交通已经开始主体施工,智能系统的设备正在陆续安装。
预计年底前,基础交通网络就能建成。”
回到办公室,李一凡收到一份统计:目前已有过1oo名国际人才确认要来星城工作,他们来自全球12个国家,平均年龄37岁,85拥有财富。
这些顶尖人才的选择,印证了星城的国际竞争力。
“人才是城市展的核心竞争力。”
李一凡对陈启明说,“吸引人才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让人才留得住、干得好。
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做好服务,让人才在星城找到事业的舞台、生活的归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