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例,各地藩王宗室每隔三年回京陛见一次,这时间也不是统一的,只有遇到圣寿节这种大日子才会齐齐出动,回京参加盛会,参加完了再走动下人情,也就该上辞表回家了,毕竟家里藩地一摊子事也等着他们回去处理呢。
皇帝为表自己对宗室的亲近,不可能一遍辞表就放人走了,就跟朝中要员上折子乞骸骨一样,地位越重要的皇帝挽留你的次数也就越多,但,大多事不过三,假意挽留的也就挽留个一两遍作数,三遍都不放人那就是皇帝真的不想放人了。
如今藩王们的辞表已经被皇帝按下两次,谁都不知道第三次会是什么结果,也不敢轻易试探。毕竟,谁知道皇帝有没有削藩的意思呢?
皇帝的挽留说辞也很有意思,第一遍辞表的答复是朕舍不得你们这些叔伯兄弟子侄啊,难得来京一趟我们多见见面才是,第二道辞表上的时机正好赶上二皇子——也就是康王殿下——被赐婚,皇帝又多了个现成理由,让宗室们留下来一起参加二儿子的大婚。
虽说皇家大婚要慎重,但二皇子年纪一大把了,比他小的三皇子都有闺女了,皇帝心里也有些急。也不知道是不是看出皇帝心思,钦天监很懂眼色地上报了占卜结果,说是今年十一月某日就是最好的良辰吉日,否则拖到明年,对康王和康王妃都不利,那就得拖到后年才能大婚了。
刘家本就不看重刘玉倩这个半吊子闺女,康王妃的头衔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在皇家面前压根直不起腰板,显摆一番老丈人丈母娘的气势,故而很顺溜就答应了,皇帝也乐得让二儿子早点成婚,只吩咐宫里多备些聘礼,当做对刘家的补偿。
刘玉倩对此没有话语权,不过她自己也不反对。
反正,与其在家听刘玉珠酸溜溜的话,底下人川剧变脸似的奉承,看她爹娘那副得意中带着一丝小心翼翼的态度,她还不如早点嫁过去跟康王过日子呢,起码那人是个直肠子,对着他不会这么憋屈。
总而言之,康王的大婚日子就这么定了下来,宗室们也不好说家里的事比皇子大婚更重要,只能笑哈哈留了下来。
宋珩当时就曾对此发表言论:“等康王大婚了,怕不是该盛情邀请宗室们留下一起过年了?也不知道这些人在京城能否睡得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