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里,傅文瑄最后的选择是跟程初柳归隐山林,不再管朝廷纷争。
之所以做出这种选择,作者给出的明面解释有点浪漫主义,说是傅文瑄为了美人放弃权势,不愿让程初柳为自己受委屈。
毕竟程初柳先前和亲,假死逃离北齐,如果要光明正大嫁给他,这件事一定会被翻出来指指点点,长公主也接受不了这么个儿媳妇。
然而,程初芍看书时留意到,傅文瑄曾和程初柳感慨过一句话。
他说自己心肠不够狠,不是个合格的武将,也做不了当权者。他不愿意随波逐流,也渐渐变成自己不屑的那种人,为了某个目的可以漠视人命,踩着累累枯骨攫取胜利的果实。
从书里的描述来看,程初柳觉得他这话是在暗指后来登上帝位的四皇子。
可,也不知是不是想多了,当时看书那会儿程初芍就隐约觉得,书里的傅文瑄说的可能不只是四皇子,而是整个权力体系。
只要游戏规则一日不改,这套权力体系就像个大染缸,会荼毒每个进入其中的人,不管这个人初心如何、身份高低。
这样的觉悟,很可能就是傅文瑄在听了张世庆的这样一番话后生出的。
他没有足够的自信保证自己不被改变,也狠不下心看自己朝着不希望的方向滑落,所以他选择抽身离开,远离这个大染缸,成为一个独善其身的所谓隐士。
程初芍之所以对傅文瑄这个角色没有好感,不只是因为他从头到尾都是恋爱脑,更是因为这种不失天真的想法。
作为一个清醒的、手里有足够权力的人,不想着怎么利用权力去改变现有体系,造福百姓(哪怕只是一点点都好),却只是匆忙逃离,并自怨自艾,生怕自己纯洁的心灵被荼毒?
以不慕名利的借口撂下那份权力,自此之后又可以安慰自己,既然我没有权力、什么都做不了,那我就可以冷眼旁观了。以后发生什么不好的事,也与我无关了,毕竟是当权者的锅啊!
这种高高在上的逃避心态何其可笑!
都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傅文瑄就是个典型的挑不起重任的人,忙不迭自动放弃了“达”,进入“穷”的范畴,然后心安理得地独善其身了。
程初芍十分不屑。
与貌似伟光正的男主傅文瑄相比,张世庆这个配角却给她留下了很深、且不赖的形象。
此人在书里只是个小到不能再小的小配角,连名带姓也就出现过两三次,都是一笔带过。
没有身世生平,没有性格好恶,没有太多细节描写,他的存在只是为了让楚王的落网过程更加坎坷,主角们遭遇更多来自大反派的挑战。
然而,程初芍却觉得这个小人物写得很好,不仅侧面论证了下楚王起事的道义,还推动男主角心境变化,促使其作出大结局时的归隐决定。
书里张世庆死时,程初芍还为他长叹一声,感慨这人生错了时代,若是晚上千百年没准就是历史课本里的革命烈士,而非史书上一笔带过的叛军小头目了。
结果,现在命运似乎跟她开了个大玩笑。
书里赫赫有名的土匪头子、叛军小头目、楚王忠犬张世庆居然成了她程初芍的长工?
这也太有排面了吧?
震惊过后,程初芍绞尽脑汁回忆了下,还是没能回忆起张世庆此人的具体相貌描写,只知道是个五大三粗、相貌平常的汉子,和大部分精干的乡下男人差不多。
她也记不起跟张世庆有关的其他小喽啰名字,只得作罢。
程初芍顺口问管事,“这个张世庆居然会种药?倒是稀奇了。他是哪里人?从前是做什么为生的?”
管事道:“张世庆是个大老粗,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就是个普通种田的,淮阳人。他家里穷,给当地大户做佃农,因为遭了水灾,交不上租子,连房子都拿去抵债,只能上京讨生活。因为脑瓜子灵活,又讲义气,成了流民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