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成功,就按照我的方案进行修复。”
这个提议让在场的人都陷入了沉思。
刘建国觉得这是一个合理的妥协方案,既给了创新的机会,也保持了谨慎的态度。
王德昌虽然心有不甘,但也找不到反对的理由。毕竟小规模测试的风险是可控的。
“好,就这么办,”刘建国最终拍板,“小沈,三天时间够吗?”
“够了,”沈良坚定地点点头,“我需要一些特殊的原材料和一个小型试验炉。”
老张立即表态:“没问题,我马上安排。”
王德昌冷哼一声:“我倒要看看你能搞出什么名堂来。”
说完,他甩袖而去,留下其他人面面相觑。
李雯走到沈良身边,小声问道:“你真的有把握吗?”
沈良看着远去的王德昌背影,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的光芒:“有没有把握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去尝试。如果我们总是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创新,那中国的工业永远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接下来的三天里,沈良几乎没有离开过实验室。
他从仓库里找来了各种原材料——碳化硅、氧化铝、钢纤维,还有一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工业废料。看到这些材料,老张忍不住皱眉:“小沈,你确定要用这些东西?有些都是要扔掉的废品啊。”
“废品?”沈良笑了笑,“在合适的地方,废品也能变成宝贝。”
他开始按照脑海中的配方调配耐火材料。这是一种在二十一世纪才成熟的复合耐火涂层技术,通过特殊的粘结剂和纤维增强材料,可以在高温下形成致密的保护层。
第一天,沈良制作了十几种不同配比的试样。每一个试样都要在高温炉中烧制,然后测试其耐火性能和附着力。
实验室里烟雾缭绕,沈良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透。李雯几次想进来帮忙,都被他婉拒了。
“这些实验数据很重要,容不得半点马虎,”沈良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而且有些步骤需要凭经验判断,多一个人反而容易出错。”
第二天,沈良开始进行小规模的修补测试。他将调配好的耐火涂料涂抹在模拟的炉壁裂缝上,然后升温到1500摄氏度进行烘烤。
实验炉的观察窗里火光冲天,沈良紧紧盯着温度计和计时器,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温度1480度,持续30分钟,”沈良在记录本上仔细记下每一个数据,“涂层表面开始出现轻微收缩,但整体结构稳定。”
到了第二天晚上,沈良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六个小时。他的眼睛布满血丝,手上也被高温烫出了几个水泡,但依然坚持不懈地调整着配方。
第三天上午,刘建国带着几个技术员来到实验室查看进度。看到沈良疲惫不堪的样子,刘建国忍不住心疼:“小沈,你这样下去身体会吃不消的。”
“没关系,已经快成功了,”沈良指着桌上的最新试样,“这个配方的性能最接近我的预期。下午就可以进行最终测试。”
王德昌也来了,他双手抱胸站在门口,脸上写满了不屑:“搞了三天,还不是在那儿瞎鼓捣。我看你就是在浪费时间和材料。”
沈良没有理会王德昌的挑衅,专心调试着最后一批涂料。他在其中加入了一种特殊的纳米级添加剂——这是他从后世的技术记忆中提取出来的关键配方,虽然在这个年代制作工艺相对简陋,但原理是相通的。
下午三点,决定性的测试开始了。
工厂里几乎所有的技术人员都围了过来,连平时很少露面的总工程师老陈都亲自到场观看。
沈良将调配好的耐火涂料均匀地涂抹在模拟的炉壁裂缝上,厚度控制在3毫米左右。这个厚度是经过精心计算的——太薄会影响修补效果,太厚会影响导热性能。
“开始升温,”沈良对控制实验炉的师傅说道。
实验炉缓缓升温,从常温开始一直攀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