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也遇到了难题——诸葛诞坚守寿春城,东吴的援军又不断赶来,魏军久攻不下,士气低落。
司马昭派人送回书信,向元姬诉说前线的困境。
元姬接到书信后,仔细分析了局势,给司马昭回了一封信,信中写道:“诸葛诞虽坚守寿春,但其粮草有限,东吴援军虽多,却与诸葛诞互不信任,这是他们的弱点。你可以一方面继续围困寿春,切断诸葛诞的粮草供应;另一方面,派人去东吴援军的营地,挑拨他们与诸葛诞的关系,让他们互相猜忌。这样一来,用不了多久,他们的军心便会涣散,到时候再发动进攻,定能一举破城。”
司马昭接到信后,茅塞顿开,立刻按照元姬的建议行事。
他下令魏军继续围困寿春,同时派能言善辩的谋士去东吴援军的营地,散布“诸葛诞想独占功劳,不愿与东吴分功”的谣言。
东吴援军的将领本就对诸葛诞心存疑虑,听到谣言后,更是不愿再全力相助,渐渐减少了对寿春的支援。
几个月后,寿春城内的粮草耗尽,士兵们饥寒交迫,军心涣散。
司马昭见时机成熟,下令发动总攻,一举攻破了寿春城,诸葛诞战死,叛乱被平定。
司马昭凯旋归来时,洛阳城内百姓夹道欢迎。
他回到相府,第一时间找到元姬,紧紧握住她的手说:“此次平叛成功,全靠你的妙计。若不是你提醒我抓住诸葛诞和东吴援军的弱点,我恐怕还在寿春城外僵持不下。”
元姬笑着说:“这都是二郎你指挥有方,我只是提了些微不足道的建议罢了。”
随着司马昭的权势越来越大,朝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劝他“代魏称帝”,但司马昭始终没有答应。
元姬看出了他的顾虑,便在一次饭后,轻声问他:
“二郎,你是不是在担心,若代魏称帝,会留下‘篡权’的骂名?”
司马昭点点头,叹道:“父亲和兄长一生辅佐曹魏,我若取而代之,恐怕会被后人指责。况且,现在还有不少人忠于曹氏,若强行称帝,恐会引发新的叛乱。”
元姬道:“二郎的顾虑不无道理。但如今曹魏的气数已尽,陛下(曹髦)年幼,无法掌控朝政,百姓们更希望有一位能安定天下的君主。你若能先稳定局势,发展生产,让百姓安居乐业,等到民心所向之时,再顺天应人,登基称帝,便不会留下骂名。相反,若你一直犹豫不决,反而会让朝中人心浮动,给别有用心之人可乘之机。”
她顿了顿,又道:“还有,你可以先让大臣们奏请陛下,封你为晋王,加九锡(古代帝王对大臣的最高赏赐,象征着特殊的荣誉和权力),这样既可以彰显你的地位,也可以试探朝中大臣的态度。若大多数大臣都支持,说明民心已向你倾斜;若有大臣反对,你也可以及时应对,消除隐患。”
司马昭觉得元姬说得很有道理,便采纳了她的建议。
不久后,在司马昭的暗示下,朝中大臣纷纷奏请曹髦,封司马昭为晋王,加九锡。
曹髦虽不情愿,却也无力反抗,只能下诏同意。
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司马昭被封为晋王,建立晋国,设置百官,离称帝只有一步之遥。
此时的元姬,已经成为了“王后”,她不仅要打理晋王府的事务,还要参与制定晋国的礼仪制度。
她借鉴古代的礼仪,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既庄重又实用的礼仪制度,得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认可。
然而,就在司马昭准备登基称帝之时,却突然病重。
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八月,司马昭病逝,享年五十五岁。
临终前,他紧紧握住元姬的手,眼中满是不舍:“惠君,我这辈子,能娶到你,是我最大的福气。可惜,我没能完成最后的大业,今后,就拜托你和炎儿(司马昭长子司马炎)了。”
元姬强忍悲痛,含泪点头:“二郎放心,我定会辅佐炎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