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的曹操已基本稳定了兖州局势,实力日益强盛,而吕布集团则因内部矛盾重重、外交失当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曹操亲率大军征讨吕布,双方在下邳展开了一场决定命运的决战。
下邳是徐州的治所,地势险要,城防坚固,吕布在此经营多年,本有一战之力。
然而,此时的吕布已是穷途末路,他不仅未能团结内部力量,反而更加猜忌部下,甚至诛杀了多次进谏的谋士陈宫。
高顺虽知大势已去,却始终坚守城池,与曹操大军浴血奋战。
曹操大军抵达下邳后,并未立即发起强攻,而是采取了围而不攻的策略。
他派遣使者劝降吕布,希望不战而屈人之兵,但吕布在陈宫等人的劝说下拒绝投降。
曹操见劝降无效,便下令包围下邳城,切断了城中的粮草供应与对外联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下邳城内的粮草日益匮乏,士兵的士气也逐渐低落,吕布集团的处境越来越艰难。
在围城期间,高顺始终坚守在战斗第一线。
他率领陷阵营多次击退曹操军队的进攻,利用下邳城的防御工事与曹军周旋。
陷阵营虽然精锐,但在曹操大军的持续围攻下也损失惨重,七百锐士逐渐减员,战斗力大不如前。
高顺深知局势危急,曾建议吕布组织突围,寻找外援,但吕布因猜忌心重,担心突围时被部下出卖,始终未能下定决心。
同年十二月,下邳城内的局势彻底失控。
吕布部将侯成、宋宪、魏续等人因不满吕布的猜忌与暴虐,又看到大势已去,暗中勾结曹操,准备献城投降。
侯成等人趁吕布熟睡时将其捆绑,随后打开城门,迎接曹操大军入城。
下邳城就此陷落,吕布集团宣告覆灭。
高顺与陈宫等人一同被俘,押至曹操面前。
面对生死抉择,这位一生忠勇的将领展现出了最后的气节。
史载,曹操审问高顺时,他“默然不语”。
没有求饶,没有辩解,更没有像吕布那样摇尾乞怜,只是以沉默表达自己不愿背弃旧主的决心。
曹操素来爱惜人才,他深知高顺的军事才能,也知道陷阵营的威名,如果能将高顺收归麾下,必将增强自己的实力。
因此,曹操或许曾试图劝降高顺,希望他能像张辽一样归顺自己。
然而,高顺的沉默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
他一生追随吕布,即便吕布对他猜忌、剥夺他的兵权,他也从未改变忠诚之心。
在他看来,忠臣不事二主,既然吕布已败,自己也无颜苟活于世。
这种忠义观念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迂腐,但在当时却是士人普遍坚守的道德准则。
曹操见高顺毫无归顺之意,深知这位将领的忠诚无法动摇。
如果强行留下高顺,不仅难以保证他会真心效力,反而可能给自己留下隐患。
在乱世中,忠诚是可贵的品质,但对于敌对势力的忠臣,往往只能痛下杀手。
最终,曹操下令将高顺与陈宫一同处死,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临刑前,高顺神色自若,从容赴死。
他没有对自己的命运表示遗憾,也没有对曹操表示怨恨,只是平静地接受了结局。
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对“忠义”二字的坚守,也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悲壮的句号。
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吕布在被俘后不断求饶,希望能投靠曹操,却因刘备一句“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而被曹操下令缢杀,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高顺的死,让曹操军中许多将领都感到惋惜。
张辽等人曾与高顺共事,深知其才能与品格,或许也曾试图为他求情,但最终未能改变曹操的决定。
高顺的死,不仅是吕布集团覆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