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的表率。
高顺每次作战都冲锋在前,与士兵同甘共苦,这种将领的榜样力量极大地激发了士兵的斗志。
同时,他赏罚分明的治军理念也让士兵们愿意为之效死。
可以说,陷阵营是高顺军事才能与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成为三国时期令人闻风丧胆的“特种部队”,而高顺作为指挥官,更是以“每战必克”的战绩赢得了“陷阵之督”的美誉。
高顺不仅是战场上的良将,更是一位心怀赤诚的忠臣。
他深知吕布性格中的致命缺陷——刚愎自用、反复无常、不纳忠言,多次直言进谏,希望主公能改过自新。
在尔虞我诈的三国乱世,能够坚持直言进谏的将领寥寥无几,而高顺却始终坚守着臣子的本分,即便知道忠言逆耳,也依然选择坦诚相告。
据《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记载,高顺曾对吕布说:“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
这句话字字恳切,直指吕布行事鲁莽、不纳忠言的问题。
高顺希望吕布能认识到,许多王朝的覆灭并非没有忠臣良将,而是因为君主不能任用他们。
他提醒吕布在行事前要深思熟虑,避免因轻率决策而造成失误。
然而,这番肺腑之言却未能打动刚愎自用的吕布,吕布虽然表面上表示感谢,实则并未放在心上,依旧我行我素。
高顺的进谏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贯穿于他追随吕布的全过程。
吕布占据徐州后,与袁术结盟,又多次背弃盟约,反复无常的行为让徐州地区的势力对其失去信任。
高顺多次劝说吕布要坚守信用,稳定盟友关系,集中力量对抗曹操等强敌,却始终不被采纳。
吕布甚至在关键时刻做出错误决策,如贸然进攻臧霸等地方势力,导致徐州内部动荡,消耗了大量兵力。
更令人唏嘘的是,吕布虽知高顺忠诚勇猛,却始终对他心存猜忌。
在郝萌叛乱后,吕布对麾下将领的信任度大幅下降,竟毫无理由地剥夺了高顺的兵权,将陷阵营交给自己的亲戚魏续统领。
魏续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威望,都远不及高顺,这一决策无疑是对陷阵营战斗力的严重削弱。
然而,吕布只在作战时才临时将部队交还给高顺指挥,这种既依赖其才能又不信任其忠诚的矛盾态度,让高顺的处境极为尴尬。
即便如此,高顺也毫无怨言。
每次作战时,他都毫不犹豫地接过指挥权,全力以赴投入战斗,从未因个人恩怨影响军心。
他深知陷阵营是自己心血的结晶,更是吕布军中的核心战力,在国家大义面前,个人的荣辱得失显得微不足道。
这种“君负我,我不负君”的忠义,在尔虞我诈的三国乱世中显得尤为难得,却也为他后来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当时的吕布军中,并非只有高顺看出了吕布的问题,谋士陈宫也曾多次进谏。
陈宫是吕布集团的核心谋士,为吕布夺取兖州、徐州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与高顺虽分工不同,却都以忠诚着称,两人也因此成为吕布集团中少有的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
然而,吕布对陈宫的进谏同样置之不理,甚至在后期对陈宫也产生了猜忌,导致君臣离心离德。
高顺在吕布集团中的处境,反映了乱世中忠臣的普遍困境。
他们身怀才能,心怀赤诚,却往往遇不到明主,最终只能空怀壮志。
高顺本可以像张辽等人一样,在吕布败亡后转投新主,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博取更高的功名,但他却选择了坚守忠义,这既是他的品格所在,也是他的悲剧之源。
东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在击败张绣、吕布等势力后,将目光投向了占据徐州的吕布。
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