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刚见好转,何必急于求成?”李可灼却掏出一封手谕,是朱常洛亲笔写的“朕自觉神清气爽,速进二丸”。
正午刚过,朱常洛服下第二颗红丸,他咽下药丸,对李可灼说:“若朕康复,封你为太医院使。”李可灼刚磕头谢恩,就听龙床上的皇帝突然发出一声惨叫,双手捂着胸口,身体像虾米一样蜷缩起来,嘴角溢出黑血。
泰昌元年九月初一(1620年9月26日)五更,登基仅一个月的朱常洛,在乾清宫驾崩,享年三十九岁。那两颗红丸,终究没能让他熬过这个秋天。
皇帝暴毙的消息像炸雷,轰动了刚平静没几天的朝堂。
最先跳出来的是东林党人。杨涟拿着弹劾李可灼的奏折,在文华殿哭着喊:“红丸有毒!李可灼是奸贼!方从哲包庇凶手,罪该万死!”
东林党人纷纷附和,说红丸里的朱砂本就有毒,两颗下肚,分明是蓄意谋杀;李可灼一个小官,怎敢擅自给皇帝进药?背后定有人指使;方从哲身为首辅,不拦着反而纵容,必是同谋!
矛头直指方从哲,更隐隐指向了郑贵妃。有御史说,李可灼早年在福建时,曾受过郑贵妃侄子的恩惠;还有人翻出旧账,说方从哲在梃击案中就主张“速结此案”,如今又放任红丸进献,分明是想让太子一脉彻底断绝。
方从哲气得浑身发抖,他确实与郑贵妃交好,却从未想过害皇帝。他辩解道:“红丸是陛下亲令服用,臣曾劝阻,奈何陛下坚持!”可没人信他——在东林党看来,浙党与郑贵妃本就是一丘之貉,皇帝死了,他们最受益。
朝堂上吵成一团,有人要抓李可灼严刑拷打,有人要罢免方从哲,有人甚至喊着“彻查郑贵妃”。乾清宫内外,太监们忙着收拾皇帝遗物,却在龙床底下发现了一个空药盒,正是郑贵妃当初送来的“补药”,里面残留的药渣经太医查验,竟有大量的巴豆——泻药!
这下更炸了锅。“郑贵妃先用泻药掏空陛下身体,再让李可灼进红丸下毒,好立福王为帝!”
可郑贵妃却躲在慈宁宫,对着万历的牌位哭:“我若想害他,何必等到今日?”她确实送了宫女和补药,却没想到补药里会有巴豆——那药是她让内侍去太医院拿的,谁会在里面动手脚?
更诡异的是李可灼的供词。他被抓进大牢后,先是说红丸是“异人所赠”,问他异人是谁,又说“记不清了”;问他为何敢进药,只说“是司礼监太监崔文升让我去的”。
崔文升是谁?郑贵妃的心腹太监,也是当初给朱常洛开“凉药”的人。可崔文升被抓来对质,却一口咬定“从未见过李可灼”。两人各执一词,像两只被线牵着的木偶,在审讯官面前演着一出漏洞百出的戏。
红丸案的疑点,像一团乱麻,纠缠不清。
疑点一:红丸到底是什么?后世学者考证,红丸的主要成分是朱砂(硫化汞)、人参、鹿茸,确实含剧毒。但明朝的丹药里,朱砂是常见成分,认为“以毒攻毒”。李可灼若真想下毒,何必用这么明显的毒物?更奇怪的是,第一颗红丸确实让皇帝好转,第二颗却致命——是剂量问题,还是有人在第二颗里动了手脚?
疑点二:郑贵妃的补药为何有巴豆?是她故意为之,还是内侍被人买通?郑贵妃在万历朝争了二十年储位,如今朱常洛已登基,福王远在洛阳,她就算杀了皇帝,也未必能立福王,反而会引火烧身。这步棋,太蠢了。
疑点三:方从哲的角色。他作为首辅,在皇帝病重时确实处置失当:既没阻止红丸,也没彻查泻药,甚至在皇帝死后还拟了道圣旨,说“李可灼忠君爱国,暂免追责”。这道圣旨成了东林党攻击他的铁证,可细想之下,他若真是凶手,何必留下这么明显的把柄?更像是慌乱中的失策。
疑点四:朱常洛自身的身体。他登基前就“体素弱”,登基后又连纳数名宫女,纵欲过度,本就虚亏。泻药伤了脾胃,红丸的热毒又攻心,或许根本不需要“谋杀”,他的身体早已撑不住了——红丸,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当时的人,没人愿意相信“巧合”。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