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率两万兵力驻守中路,待魏军进入埋伏圈后,发起总攻。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九月,曹休率领的十万魏军进入石亭山谷。陆逊见魏军已全部进入埋伏圈,遂下令出击。东路的朱桓率军截断魏军退路,西路的全琮率军猛攻魏军侧翼,中路的陆逊则率军直冲魏军大营。魏军毫无防备,顿时大乱,士兵争相逃命,自相践踏,死伤无数。曹休率残部突围,逃往夹石(今安徽舒城),却被朱桓率军追上,再次大败。此役,魏军战死、被俘者达四万余人,损失粮草、兵器无数,曹休仅率数千残部逃回曹魏。
曹休自视甚高,遭此大败后,羞愧交加,一病不起,不久便病逝。石亭之战后,曹魏元气大伤,此后数十年间,再未敢轻易发动大规模伐吴战争,东吴的东部边境得以安定。
经夷陵、石亭两战,陆逊的威望达到顶峰。孙权对其极为信任,不仅让他总领东吴军事,还让他兼任丞相之职,辅佐太子孙登,“入则参赞朝政,出则统御三军”,成为东吴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大臣之一。孙权甚至在诏书中称陆逊为“朕之周公”,足见其对陆逊的倚重。
然盛极必衰,功高盖主,似乎是古代功臣难以逃脱的宿命。孙权晚年,因立储之事,东吴朝廷陷入“二宫之争”,陆逊也因此卷入其中,最终忧愤而亡。
孙权早年立长子孙登为太子,孙登贤明仁厚,深得群臣拥护,且与陆逊关系融洽,陆逊曾多次辅佐孙登处理政务。然赤乌四年(公元241年),孙登病逝,年仅三十三岁。孙登死后,孙权立次子孙和为太子,同时又宠爱四子鲁王孙霸,封孙霸为鲁王,并给予孙霸与太子同等的待遇——这为“二宫之争”埋下了隐患。
孙霸见孙权宠爱自己,遂生夺嫡之心,暗中结交大臣,陷害太子孙和及其党羽;而孙和为保太子之位,也不得不拉拢大臣,与之抗衡。很快,东吴朝廷分裂为两派:一派以陆逊、顾谭、朱据等江东士族为首,支持太子孙和;另一派以步骘、吕岱等北方士族及宗室为首,支持鲁王孙霸。两派明争暗斗,互相倾轧,东吴朝政陷入混乱。
陆逊作为江东士族的领袖,坚定地支持太子孙和。他认为,“嫡长子继承制”乃国本所在,若废嫡立庶,必引发内乱。遂多次上书孙权,劝谏道:“太子乃国之根本,不可动摇。鲁王虽受宠爱,然应明定其位,不可与太子同等对待,否则必生祸乱。愿陛下明辨嫡庶,安定朝纲。”同时,陆逊还多次面见孙权,陈述“二宫之争”的危害,请求孙权制止孙霸的夺嫡行为。
然此时的孙权,已不复早年的英明,变得多疑猜忌。他认为,陆逊支持太子孙和,是为了维护江东士族的利益,甚至怀疑陆逊与太子勾结,欲架空自己的权力。遂对陆逊的劝谏置之不理,反而多次遣使责备陆逊:“你身为丞相,应专心朝政,为何屡次干涉朕的家事?”
为打压太子党,孙权还将陆逊的外甥顾谭、顾承流放至交州(今越南北部),将太子太傅吾粲下狱处死,并多次在诏书中暗示陆逊“结党营私”。陆逊一生忠诚于东吴,从未有过私心,却遭孙权如此猜忌与打压,心中悲愤交加。加之他年事已高(时年六十三岁),身体本就虚弱,经此打击后,一病不起。
赤乌八年(公元245年)二月,陆逊在武昌病逝。临终之际,他仍心系东吴社稷,嘱咐其子陆抗:“吾一生为国,今虽遭陛下猜忌,然汝不可怨怼。他日汝若掌军,当尽心辅佐吴室,保卫江东,不可有负国家。”
陆逊死后,孙权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看到陆逊留下的奏疏,字字句句皆为东吴谋划,毫无私心;又听闻陆逊临终前的嘱咐,不禁后悔不已。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孙权废黜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立少子孙亮为太子,“二宫之争”终以两败俱伤告终。此时,孙权才在朝堂上对群臣说:“伯言(陆逊字)忠诚恳至,忧国亡身,真社稷之臣也!朕昔年错疑于他,至今悔之。”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陆逊:“陆逊忠诚恳至,忧国亡身,庶几社稷之臣矣。”这一评价,既是对陆逊一生功业的肯定,也是对他悲剧结局的惋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