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天一早,陈汤下令发起总攻。汉军和西域联军从四面八方冲向内城,内城的匈奴士兵虽然拼死抵抗,可终究寡不敌众。没过多久,内城的城门就被汉军攻破了,士兵们蜂拥而入,与匈奴士兵展开了巷战。
郅支见大势已去,便带着自己的妻妾和亲信,躲进了内城的宫殿里。汉军士兵很快就包围了宫殿,大喊着让郅支投降。可郅支宁死不降,还拿起弓箭,射杀了几名汉军士兵。陈汤见状,大怒,下令士兵们放火烧宫。
宫殿很快就被大火包围,郅支的妻妾们纷纷哀嚎着四处逃窜,不少人被烧死在宫里。郅支本人也在混乱中被一名汉军士兵斩杀,首级被砍了下来,送到了陈汤面前。陈汤看着郅支的首级,长出了一口气,对甘延寿道:“将军,我们成功了!郅支已死,汉使的仇报了,西域的隐患也除了!”
甘延寿看着郅支的首级,也是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握住陈汤的手,道:“子公,若不是你力排众议,果断出兵,我们也不会有今日之功啊!”
随后,陈汤下令清点战果:此战共斩杀郅支单于及其手下名王以下一千五百一十八人,生擒一百四十五人,投降的匈奴士兵有一千多人。汉军还从郅支的宫殿里搜出了当年谷吉等汉使的节杖和印信,证明了郅支杀汉使的罪行。
陈汤让人把郅支的首级装在木匣里,派使者快马送往长安,同时附上了一封奏疏。这封奏疏里,就有那句流传千古的豪言:“臣闻天下之天下,当混为一。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今的天下,就是要统一。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经归附汉朝,只有郅支单于叛逆不服,还以为汉朝不能制服他。郅支单于残暴对待百姓,罪恶滔天。我甘延寿、陈汤率领正义之师,替天行道,依靠陛下的神灵保佑,终于攻克敌人,斩杀了郅支单于及其手下。应该把郅支的首级挂在长安槁街(汉朝专门安置外国使节的地方)的蛮夷邸之间,让天下人都知道,凡是敢侵犯强大汉朝的人,就算跑得再远,也一定会被诛杀!
使者带着郅支的首级和陈汤的奏疏,日夜兼程地赶往长安。消息传到长安,元帝和大臣们都惊呆了,他们没想到陈汤和甘延寿真的能斩杀郅支,而且还打得这么漂亮。元帝拿着陈汤的奏疏,读到“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时,更是激动得拍案叫好,道:“好一个陈汤!好一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才是我大汉的将军!”
可那些大臣们,对此事却有不同意见。石显、匡衡等大臣,早就看陈汤不顺眼,他们觉得陈汤“矫诏”出兵,是目无君上,虽然立了功,但也不能姑息,否则以后大臣们都学他“矫诏”,朝廷的法度就乱了。他们纷纷上奏,说陈汤“擅兴师旅,矫诏行事,论罪当诛”,就算不杀,也该削去官职,贬为庶民。
而刘向等支持陈汤的大臣,则反驳道:“陈汤、甘延寿出使西域,为国除害,斩杀郅支单于,报了汉使被杀之仇,扬我汉威于西域,此乃不世之功。‘矫诏’虽有不妥,但也是为了国家利益,若不是他们当机立断,恐怕郅支早已势力壮大,后患无穷。陛下若因小过而忘大功,不仅会让陈汤寒心,还会让边疆的将士们失望,以后谁还敢为国家效力?”
双方争论不休,元帝也犯了难。他既觉得陈汤“矫诏”不对,该治罪,可又觉得陈汤的功劳太大,若真的治罪,确实说不过去。最后,元帝权衡再三,决定采纳刘向的意见,不治陈汤、甘延寿的“矫诏”之罪,反而对他们论功行赏:封甘延寿为义成侯,食邑一千五百户,升任长水校尉;封陈汤为关内侯,食邑三百户,升任射声校尉。
陈汤的食邑比甘延寿少了不少,官职也低了一级,这里难免有石显、匡衡等人的暗中作梗,但能被封为关内侯,也算是对他功绩的认可了。消息传到西域,陈汤和甘延寿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