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是当年赵武灵王赐给我的,你们把它埋在邯郸城外,就当我回赵国了……”
消息传到赵国,邯郸的百姓都哭了,他们自发地在城外为廉颇立了一座祠堂,每年都去祭祀。直到今天,河北邯郸还有“廉颇墓”“廉颇祠”,当地的老百姓还会给孩子们讲廉颇“负荆请罪”“鄗代破燕”的故事。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里写:“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于诸侯。”这句话,是对廉颇一生最好的评价。他虽然晚年漂泊,没能回到故国,可他为赵国立下的功劳,他的忠诚、勇敢和坦荡,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里,被后人永远铭记。
有时候我常想,要是赵悼襄王没有听郭开的谗言,要是廉颇能回到赵国,赵国会不会不被秦国灭亡?可历史没有“要是”,就像人生没有“重来”。但没关系,廉颇的故事,早就成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叫“忠诚”,叫“担当”,叫“知错就改”,叫“家国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