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粮草不足,已下令士兵每日饮酒作乐,只等赵军粮尽自退。”
廉颇一听,哈哈大笑:“这是想诱我攻城啊!他以为我会急功近利,可他忘了,我廉某人最擅长的,就是‘以静制动’!”当即传令:“全军就地扎营,深挖壕沟,广积粮草,每日只派百人在城下叫阵,不许真攻!”
半个月过去了。杨进在城里急得团团转,派探子去看,见赵军大营里炊烟袅袅,士兵要么练武,要么下棋,根本不像“粮草不足”的样子。杨进心里犯嘀咕,可又怕赵军有诈,不敢轻易出兵。直到第二十天夜里,杨进接到“线报”,说“赵军粮草已断,今夜要悄悄撤军”,他这才放下心来,当即点起三万齐军,要去“劫营”,想捡个便宜。
谁料这正是廉颇的计策!他早就在营外两侧的山坳里埋伏了两万弓箭手、一万长枪手,还在营中埋下了硫磺、柴草,只等齐军来钻。三更时分,杨进率军摸到赵军大营外,见营门虚掩,里面静悄悄的,以为赵军真的撤了,大喊一声“杀!”就冲了进去。
刚进营门,忽听一声炮响,营中顿时亮起火把,照得如同白昼!廉颇手持镔铁长矛,站在帅旗之下,大喝:“杨进!你中了某家的计,还不快快投降!”杨进一惊,正要下令撤退,却见两侧山坳里箭如雨下,齐军士兵纷纷中箭倒地。紧接着,赵军从四面八方冲出,长枪手在前,弓箭手在后,把齐军围得水泄不通。
廉颇一马当先,冲入齐军阵中,那镔铁长矛舞得风车也似:左一下,挑飞个齐军裨将;右一下,刺穿个齐军校尉;前一下,打翻辆齐军战车;后一下,斩断面齐军大旗!只见他银甲闪光,长矛带血,所过之处,齐军士兵如同麦秆般倒下,没人能挡他一招半式!
杨进见势不妙,想率军突围,可赵军早已布下天罗地网。他刚冲到营门口,就被廉颇追上,两人大战三十回合。杨进的长枪虽快,却架不住廉颇的力气大,最后被廉颇一矛挑飞长枪,按在马下。齐军见主将被擒,顿时大乱,有的投降,有的逃跑,三万齐军最后只剩不到五千人。
第二天,廉颇命人把杨进押到阳晋城下,对着城上喊:“你们的主将已被某家擒获,若再顽抗,城破之后,鸡犬不留!若开门投降,某家保证不伤百姓一人!”城上齐军见杨进被绑,又怕赵军攻城,只好打开城门,竖起降旗。
消息传到邯郸,赵惠文王亲自出城三十里迎接廉颇,还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把“信平君”的金印交到他手上:“卿为赵国立下大功,从今往后,你就是赵国上卿,与相国平起平坐!”这一年,廉颇刚满三十五岁,就成了赵国最年轻的上卿,一时间,“廉颇之名”传遍诸侯,连秦国都不敢轻易招惹赵国了!
按下廉颇镇守边疆、屡败外敌暂且不表,单说赵国得了件宝贝——和氏璧。这璧玉是楚国人卞和发现的,后来流落到赵国,赵惠文王视若珍宝,天天带在身边。可这事被秦昭襄王知道了,秦王派人来赵国,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
赵王犯了难:给吧,怕秦国耍赖不给城池;不给吧,又怕秦国出兵来打。这时候,宦官缪贤推荐了自己的门客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可当此任”。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该怎么办,蔺相如说:“大王若信得过臣,臣愿带和氏璧去秦国,若秦王给城,臣就把璧留下;若秦王耍赖,臣定能把璧完好地带回来!”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蔺相如到了秦国,见秦王只想要璧,不提给城的事,就用“璧有瑕疵”为由,把和氏璧拿了回来,还抱着璧要撞柱子,吓得秦王赶紧道歉,说“一定给城”。可蔺相如知道秦王是缓兵之计,当夜就派人把璧偷偷送回了赵国,自己则留在秦国跟秦王周旋,最后安全返回邯郸。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没过多久,秦王又邀请赵王在渑池相会,想趁机羞辱赵王。蔺相如又跟着去了,席间秦王让赵王“鼓瑟”,还让人记录下来,说“赵王为秦王鼓瑟”;蔺相如当即上前,逼秦王“击缶”,也让人记录下来,说“秦王为赵王击缶”,硬是没让赵国吃亏。
这两件事下来,赵王对蔺相如刮目相看,当即拜他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