缭绕,背后浮现出“三清法相”——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齐齐现身,对他说:“汝历劫无数,慈悲心不变,功德已达无上,今赐你‘玉皇’之号,为‘道’之化身,掌天条律法。”
自此,弃欲王子正式得道,成为道教中的“玉皇道君”,初时位列“四御”(四御为道教中辅佐三清的四位天帝,即玉皇大帝、紫微大帝、勾陈大帝、后土娘娘),与紫微大帝共掌天界秩序,此时他的形象仍以“清净自然”为主,居太微玉清宫,不问繁冗俗务,只修自身道体。
道教典籍详述了玉皇的历劫之道,而在民间,流传着另外一个故事,这故事还与“姜子牙封神”紧紧相连。
相传商周之战后,姜子牙奉元始天尊之命,在岐山设“封神台”,为阵亡的将士、修仙的道者分封神位——文曲星、武曲星、托塔李天王、哪吒……一个个神位各归其主,最后只剩下“玉皇大帝”的宝座空着。众人皆问姜子牙:“这最高的神位,要封给谁?”姜子牙捋着胡须笑道:“此位乃天命所归,自有人来坐。”他本是想等三清天尊示下,或是留待日后有德者,便没明说具体人名。
可就在此时,人群中突然挤出一个老者,身穿粗布衣裳,手里还提着个装着草药的篮子,他叫“张友人”,是附近村里的一个普通人,因待人宽厚、凡事能忍,邻里都叫他“张百忍”——家里孩子吵闹,他不恼;邻居借东西不还,他不怨;哪怕遇着劫匪抢了财物,他也只说“破财消灾,你若有难处,拿去便好”。此番他是来给封神台的士兵送草药的,见众人围着空宝座议论,又听姜子牙说“自有人”,便误以为是叫自己,竟径直走到宝座前,一屁股坐了下去。
这一坐可不得了,宝座瞬间金光四射,九条金龙从宝座下腾起,绕着张百忍转了三圈,口中还喊着“恭迎玉皇大帝”!姜子牙见状,先是一愣,随即掐指一算,暗道“天命难违”——原来张百忍虽出身凡俗,却因“百忍成德”,积了无量功德,早已被三清记在“三界共主”的候选名单里,此番正是应了“天命”。姜子牙只好走上前,躬身道:“臣姜子牙,恭请玉皇大帝归位!”
自此,民间便传“玉皇大帝姓张,名友人,号百忍”。百姓还编了句俗语:“姜子牙封神,留了金銮殿,张百忍坐下,成了玉皇爷”。这故事虽与道教典籍中的“弃欲王子”不同,却更贴近凡人的认知——原来至高无上的玉皇,也曾是个能忍能让的普通人,只是凭着一颗宽厚心,积德成圣,最终登了三界共主之位。
随着三界众生日益增多,秩序也愈发复杂:天界星宿时有争斗,比如荧惑星(火星)与太白星(金星)曾因“谁主杀伐”争执,差点引动星劫;地府十殿阎王对“轮回善恶标准”各有说法,导致冤魂滞留;水域龙王为争“降雨权”,在淮河与黄河交界处大战,淹没了沿岸数十个村落;更有妖魔作乱,比如牛魔王在火焰山欺压百姓,黄风怪在黄风岭阻截商客——各境各管,却无一个能统摄全局的主神,三清天尊见状,遂召四御及众仙卿于玉虚宫议事。
元始天尊坐于九龙榻上,目光扫过众仙:“三界之乱,源于无总摄之主。玉皇大帝历劫最深,功德最广,且承上古‘昊天上帝’之灵脉(上古天帝信仰,后与玉皇融合),当升格为‘三界共主’,统摄诸天万界、神佛仙圣、人鬼禽兽,定规矩、断是非,方能让三界安靖。”灵宝天尊与道德天尊皆颔首称是,紫微大帝也上前一步:“臣愿辅佐玉皇,共掌天界星宿之事。”众仙卿齐齐躬身应诺。
自此,玉皇大帝的地位在神话体系中彻底确立,成为无可替代的“秩序中枢”,其统摄范围之广,远超此前的四御之位:
-统诸天:天界三十三重天,从凌霄宝殿所在的“太微天”,到织女居住的“牵牛天”,再到太上老君炼丹的“兜率天”,皆归其管辖。每日辰时,众星官需至凌霄宝殿奏报星象变化,比如“荧惑星犯紫微垣”,需玉皇下旨调整星宿方位,避免人间灾祸;
-管地府:十殿阎王虽掌轮回,却需定期向玉皇奏报“生死簿”修订情况,若有恶鬼逃出生死簿,比如孙悟空闹地府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