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任函谷关关令的尹喜,是一位精通天文历法、崇尚道家思想的学者。
尹喜平日喜好观察天象,某日清晨,他登关楼眺望,见东方有紫气横贯天际,绵延数千里,直达函谷关,不禁惊叹:“紫气东来,必有圣人过关!”遂下令关吏:“今日若有老者西出,勿放行,速报于我。”当日午后,老子拄杖而来,仙风道骨,鹤发童颜,关吏见状,急忙通报尹喜。
尹喜见老子气质非凡,便上前躬身行礼:“先生非寻常之人,东方紫气随先生而来,想必是有道之士。愿先生着书,以启后人。”老子起初推辞:“吾一生无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地万物自有其理,着书立说,反而局限大道。”尹喜坚持道:“先生若不着书,我便不敢放行,非为阻拦,实为天下求道。先生之学,若能传于后世,可使君王少施苛政,百姓少受疾苦,此乃功德无量之事。”
老子见尹喜诚恳,便应允了他。老子在函谷关停留三月,写下两篇着作:上篇言“道”,论述宇宙本源、自然规律,即后世所称《道经》;下篇言“德”,论述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原则,即《德经》,合称《道德经》。
着书完成后,老子将书稿交予尹喜,便拄杖西行,出关而去。尹喜得书后,如获至宝,不仅自己潜心研读,还将书稿抄录多份,传于弟子,使《道德经》得以流传后世。
老子西出函谷关后,史书对他的事迹就没有了确切记载,这一点我已经在前文说过,就不再重复了。
无论老子的最终结局如何,他留下的《道德经》,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瑰宝。这部着作虽篇幅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揭示宇宙生成规律;“无为而无不为”阐述治国与处世的辩证法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矛盾转化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庄子、列子等道家后学,更渗透到儒家、法家等学派的理论体系中,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源头。
